18年前的夏天,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敖包山下,布里亚特青年牧民斯仁达瓦支起了几座蒙古包,第一个开办了家庭牧户游。
星火燎原。鄂温克旗牧户游特有的民族餐饮、服饰和民俗活动,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如今,全旗70%以上的苏木乡镇都有了牧户游,牧户游总数达到70余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绿色化为引领,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业优先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开发,打造四季旅游新格局。
呼伦贝尔市依托草原、森林、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风情,积极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雪原、呼伦贝尔大花园、呼伦贝尔大族源这4张品牌名片。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域资源特色,创新推出中国冰雪那达慕、呼伦贝尔夏季那达慕、中俄蒙服装服饰大赛、中俄蒙美食节、民族摄影节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
各旗市区结合当地资源特点,举办丰富的文体旅游节庆活动。海拉尔的全国青少年定向锦标赛、满洲里的中俄蒙国际冰雪节、牙克石的油菜花节、扎兰屯的杜鹃节、阿荣旗的乡村旅游文化节、莫旗的游钓节、鄂伦春旗的篝火节、鄂温克旗的瑟宾节、陈旗的“万马奔腾”那达慕、新左旗的伊慕讷节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凭借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优势,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蒙古国相关地区合作,推出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美食交流品鉴之旅、中俄蒙万里茶道游钓大赛、呼伦贝尔—东方省(贝尔湖)骑行自驾体验之旅等多项跨境旅游交流合作活动,为跨境游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至2016年,呼伦贝尔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409.95万人次,年均增11.64%;旅游业收入累计达1832.77亿元,年均增长29.91%。
冬季旅游一直是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中的短板。去冬今春,在第十七届冰雪那达慕期间,该市加强冬季旅游资源开发与推广,推动“冷资源”释放“热效应”。
全市以“冰雪那达慕”为主题,举办了包括全域旅游发展冬季高峰研讨会、冰雪那达慕、中国冷极节、海拉尔草原音乐名城研讨会、满洲里国际冰雪节等活动,推出牧业4旗牧户体验游、挑战中国冷极、体验民俗风情、体验异域风情等冬季旅游产品,实现冬季旅游的深度破题。
去冬今春,呼伦贝尔市冬季接待旅游人数233.56万人次,同比增长10.8%;旅游收入97.94亿元,同比增长16.3%。
为了推进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进程,今年重点实施了15个旅游项目。
续建的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两河圣山旅游文化景区、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和新建的呼伦贝尔草原国家公园旅游区、满洲里套娃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2013年起,呼伦贝尔市在主要旅游交通沿线建起17个集卫生间、茶歇、超市、停车场、民族工艺展示、观景台等公共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服务驿站。在已建成的旅游服务驿站,新近增设了旅游导览图、免费无线网络、代订酒店机票、车辆救援等旅游服务功能。旅游服务驿站,正成为呼伦贝尔旅游线路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今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37.31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154.19亿元,同比增18%。
呼伦贝尔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包玉祥认为,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过程中,呼伦贝尔把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最好的产业方向,在展示原生态环境过程中,直接推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三少”民族狩猎文化是支撑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基石。旅游业发展中,呼伦贝尔紧紧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文化产业最终成为旅游产业,这本身就体现着绿色发展的追求和目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