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这五年·聚焦国内  >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   
【砥砺奋进的五年】儒风雅韵下的衢州:传承千年风华 续写瑰丽传说
内蒙古新闻网  17-09-08 21:27 打印本页 来源:中新网  
 

  中国儒学馆周禹龙摄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乘车行驶在浙江省衢州市,打开车窗便能感受到和煦而温暖的“春风”,迎面吹拂;听到萦绕耳畔的朗朗论语声,久久不散。这,是一座充满儒风雅韵的江南文化名城。

  古城衢州,有着1800多年的建城史,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美誉,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浙江的历史文脉终年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浙江这块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宝地上,孕育了众多的文化明珠。近几年,浙江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而拥有南孔文化的衢州也紧抓机遇让南孔文化在衢州大地上重焕生机。

  在衢州市委书记陈新看来,这些年来,衢州一直致力于复兴历史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儒学真谛在现代实现有效转化。

  游客参观孔庙周禹龙摄

  推陈出新南孔圣地新崛起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中华悠悠五千年沧海桑田中,祭祀一直是其重要的文脉之一。然而,衢州虽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但因为战事涤荡、政治变幻,祭孔仪式一度曾是遥远的时空回响。

  1993年春,阔别家乡38年的孔子第75代嫡长孙、时任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的孔祥楷回归故里,孔氏南宗家庙因此也有了名正言顺的主人,重振家庙声名、恢复南孔祭典也由此成了孔祥楷的首要任务。

  中国儒学馆内的亲子互动周禹龙摄

  “是谁在祭孔夫子?当然是‘我们’,可既然是‘我们’。为什么要隐去真实身份,像演戏一样,把自己打扮成前朝人。”孔祥楷当时觉得,时下很多祭祀活动都没有弄明白祭祀主体。

  童年的深刻印记让孔祥楷坚信,祭孔应当富有时代的气息和特色。经过讨论与碰撞,最终“当今社会各界祭祀孔子,不沿袭仿古的祭祀形式”的祭孔定位,成为南孔祭典的思想之魂。

  2004年,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衢州祭孔大典突破传统桎梏,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没有华丽繁琐的佾舞,身着现代服饰的教师学生,在虔诚地朗诵《论语》、齐唱《大同颂》,传统的太牢礼献“三牲”,也变成了献“五谷”和文房四宝……

  老人在中国儒学馆看书周禹龙摄

  “儒学要实现现代转化,就必须在创新中突破常态,不拘泥僵化的旧思维,多关切当代社会的新发展、新问题。”孔祥楷表示,只有更深刻的思考,才能践行“衍圣弘道”的使命。

  在孔祥楷的倡导下,原本高居庙堂之上的祭孔,开始俯下身子,走向社会、走向群众、走向民间。

  对此,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撰文认为,衢州祭孔是把孔子当成一位文化先人来祭,为此摒弃了旧时代祭祖礼的繁文缛节,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祭孔礼仪,并尽可能地动员全市市民参与。这一创举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带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与“三千弟子”周禹龙摄

  从阳春白雪到雅俗共赏

  六德、六行、六艺、《四书五经》……曾经的儒学就好比阳春白雪,让人感觉高高在上,常人难以接触。而在当下的衢州,儒学不但重焕生机,更是成为了滋润万物的阳光雨露。

  2016年9月28日,中国儒学馆在衢州正式开馆。深棕色木质材料为主要基调,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不乏现代的科技展示成为了儒学实体化的象征。

  为突显衢州风格,设计师们还独具匠心地在核心演艺区域采用高科技数字成像与传统雕塑相融合的方法,制作了孔子“杏坛讲学”造型、还有“毛晃磨砚著述”“樊莹铁面查案”等历史故事。

  孔子雕像周禹龙摄

  1992年出生的邵恬悦因为对儒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报名成为了讲解员。为了能让每一个人了解儒学,她不仅每天都在业余时间准备讲解词,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孔子相关的历史知识。

  “那段时间,中国儒学馆的游客数量非常多,很多游客都会希望了解全面的信息,所以讲解员们也很忙碌。”邵恬悦说,“用讲故事方式讲解儒学文化,既能让人听得进,更能让人记得住。”

  “中国儒学馆面向所有人开放,因此我们既有高大上的研讨会、培训班,也有平民化的礼仪课、讲座等活动。”中国儒学馆馆长助理胡建峰表示,只有让普通老百姓走进儒学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万世师表周禹龙摄

  儒学文化“花”漫衢州

  “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公元1282年,孔子第53代嫡长孙孔洙,不忍别离衢州先祖庙墓,主动将衍圣公爵位让给他在曲阜的族弟世袭,元世祖忽必烈赞其为圣人之后。

  栉风沐雨700多年后,“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习习儒风,润物无声地吹拂在衢州大地上。

  2009年3月,浙江省民政厅在衢州市柯城区对“日军细菌战烂脚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试点,时任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的万少华率先组建了一支“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小组,开展免费医疗救助。

  7年时间,39位“烂脚病”老人、2000多次换药、2200多次随访,“万少华团队”以大爱仁心抚慰民族伤痛,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敬。

  孔庙周禹龙摄

  “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近年来,儒学之美一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衢州,越来越多万少华般的“最美人物”不断涌现:公交司机毛志浩行车途中被倒下的路灯杆击伤,忍住剧痛安全停车,保证了26位乘客的安全;农妇徐萌仙忍受着失去17岁爱女的悲痛,无偿捐献女儿所有有用器官;江山协警朱津津勇救轻生女子,不幸牺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汇聚长河……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妆点,一颗颗“文化明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点缀着衢州,让其绽放璀璨光芒。衢州,已然成为一块人文荟萃的宝地。

[责任编辑 刘玉涵]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全国首家无人值守书店在内蒙古党校运营
世预赛的内蒙古故事!
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圆满落幕
【直击全运会】杨家玉获得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群团改革工作 李纪恒主持
• 内蒙古检察机关依法决定对金星立案侦查
• 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在鄂尔多斯开幕 布小林观展
• 内蒙古公立医院将对50个病种实行按病种收费
• 十届自治区党委第一轮巡视向12个盟市、 12个旗县(市、区)党委反馈情况
• 内蒙古部分地区低温雪灾致1.6万人受灾
• 李纪恒在主持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决有力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