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进入第三天。会场入口处,修剪成骆驼、蒙古族女子、蒙古包、马头琴形状的绿植和新颖的园林雕塑,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外宾前来合影。
“这些设计极具草原文化的特色,必须留个纪念。”一位外国友人拉着志愿者帮他拍照时说道。
进入会场,融入诸多蒙古包、马鞍等体现蒙元文化符号和元素的会场建筑群让人印象深刻。在几个重要通道,还有6座汉阙、4块照壁和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铜门,彰显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除此之外,大会各个场馆的布置也各具特色,比如,A场馆顶部采用印章造型,将中国雕刻和书法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元素;而B馆作为本次大会全会厅,会场顶部则以蒙古包穹顶为主题,由16条五彩哈达汇聚到中间大会会徽的圆盘处,造型别具一格,象征东道国以哈达为礼欢迎五大洲朋友。
“脚下铺设的地毯四周,我们都增设了鄂尔多斯市市花马兰花的造型。会场内部装饰采用了蒙古民族文化中广泛运用的云纹图案,甚至包括垃圾桶、咨询台等都运用了民族纹饰。”会场建设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在本次会场布置中,这些特色鲜明的符号、元素和细节之处所透露出的巧思妙想让人眼前一亮,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创意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