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专题  >  内蒙古行动   
“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启动仪式在鄂尔多斯举行
内蒙古新闻网  17-09-11 15:28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 
 
启动水晶球

  9月10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边会——“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启动仪式,在鄂尔多斯市举行。会议通过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以增进互信、凝集共识,促进各国加强合作,形成推进“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的强大合力。

  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组织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女士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主持,5位中外部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先后在会上发言。来自20多个国家及欧盟、国际组织等共300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通过的《“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各方共识、机制目标、机制参与方、机制框架、合作方式、资金筹集和使用以及机制发展战略及执行评估。机制主要目标是加强沟通协商,共享经验技术,促进生态保护,有效遏制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趋势,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机制成员为混合制,分为国家成员、国际机构成员、民间组织成员和企业成员。机制合作框架主要分为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技术培训和项目示范。其中:会议机制建立部长、司局长和专家工作组三级共商机制,沟通和协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发展战略、工作计划和示范项目;信息共享主要包括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沙尘暴风险评估和监测一体化遥感信息应用,推动荒漠化防治技术共享,编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技术清单和技术需求清单等;技术培训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挑选具有生态系统和荒漠化类型代表性的国家,依托现有机构建立区域防治荒漠化培训示范中心,以及由《共同行动倡议》发起方——中国国家林业局每年为机制成员国家举办技术培训班;项目示范由机制成员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研究确定示范项目建议,由各机制成员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和创新机制共同筹资支持示范项目。机制还提出,成员国共同探讨建立四种资金渠道,五年一次制定机制发展战略,确定阶段发展目标与任务,并评估执行效果。

  张建龙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共识,值此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启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意义十分重大。携手推进沟通交流,加强务实合作,打造生态安全共同体,是共建“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重要保障。共建“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是化解挑战和困境、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方案,体现了汲取国际先进防治经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次会议在机制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实践证明,通过机制性对话,加强沟通协商,推动务实合作,共同分享经验,提高荒漠化防治能力,为有效遏制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趋势、有力推动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林业局将积极响应机制的各项章程,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投身荒漠化防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贡献力量。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组织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女士表示,“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充分体现了各方防治荒漠化和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雄心和共识,通过这次会议,与会各国都能够在合作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重点。她指出,“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把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技术和绿色投资带到沿线国家,促进相关国家在经济等方面深入交流。她强调,合作机制是分享全球荒漠化防治最佳实践的重要平台,能够促进联合国成员国公平公正的发展,创新合作方式,开展广泛务实合作,造福各国人民。

  与会代表结合本国和本地区实际,表达了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框架下加强合作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各自生态治理中面临的难点,呼吁各国在合作机制框架下,促进区域和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会议深化了各方面对“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各国的合作互信。会议强化了各方推进交流沟通的共识,明确了合作方向和重点,增强了推进防治荒漠化合作的合力。与会各方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参与“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意愿。(白建平富丽娟陈立庚)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