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高峰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与会大咖与专家们聚焦当下、守望未来,从国际格局中电影的经济地位及文化地位、“一带一路”在电影产业方面的新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工业标准和产业化、导演新势力、观众新养成等方面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论坛的上半场,著名导演、监制、制片人黄建新,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乐视影业董事长、CEO张昭,华谊兄弟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电影界一线的重量级大咖,分别从自身领域出发,就当下电影市场热点展开对话。
黄建新:90后是拯救中国电影市场的根本原因
电影的常态是什么?电影的常态就是过山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电影是全世界艺术种类里发生变化最大的艺术形式,任何一个科技的产品都直接的在拿电影做实验,在电影院首先反映出来。
我觉得电影的更新换代首先的前提是意识的更新换代,不识字看不了书,但是可以看电影,这是电影最牛最伟大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常态下,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就像当年蒸汽机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一样大。
互联网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世界所有的文化形态进行了一次重构,这种重构就使电影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人类在同一个时代里进行文化和思想全球性的交流,电影的升级换代是跟世界电影文化的重构联在一起的。
90后是拯救中国电影市场的根本原因。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出现,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前,中国人的家庭习惯是吃了晚饭坐在家里看电视、聊天,但是互联网文化的发展,使90后把看电影作为一个社交活动,他们会脱离中国传统家庭的习惯,一帮朋友去看电影,这时候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稳定的每个月要看电影的人群,这些都是促使中国电影升级换代的最基本的原因。思维的更新换代走在电影的更新换代之前。
任仲伦:资金实力支撑电影业长远发展
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我觉得有两大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因素就是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国际环境。我们国家提出来电影从大国向强国发展,这就意味着参照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是厂与厂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省市与省市之间在竞争,而是把中国电影放到全球的背景下。强国肯定是在世界参照物体系当中崛起和发展,我们的对标是美国。
过去我们更多的是把电影看成创作的一部分、生产的一部分,很少把它看成是产业的聚落。而如今行业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除了资源实力,资金实力才可以支撑电影企业长远发展。所以这是我们在大背景下必须要意识到电影要依托着庞大的电影产业作为基础。
另一个大的因素就是技术,我们始终有一句话:电影的5年等于文学的一代,电影拉动力很多是在技术。技术的变革,对整个电影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张昭:谁来帮新媳妇儿变成“巧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本是很重要的,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资本的支撑。你怎么变成一个“巧妇”?如果你没有米你不可能变成“巧妇”,到底是“巧妇”在先,还是米在先?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大家知道现在我们之所以不是电影强国,因为我们“巧妇”太少,谁来帮这些有心成为“巧妇”的新媳妇儿变成“巧妇”?这就是要靠资本的支撑。
电影的升级换代一路走下来,最重要的是新产业模式的构建。今天我们在构建资本模式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用好互联网市场和全球市场,把我们新的产业模式构建在一个可以看到未来十年成长的模式上。不光盯国内,全球化也是另外一个方向。
怎么做一个市场稳定长期增长的模式?我觉得中国通过在未来十年再出十几个大企业,那么新媳妇儿一定会变成“巧妇”,这样没米也不怕了,现在没米的时候大家都很害怕,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是“巧妇”。
叶宁:应该把“换”改为“迭”
今天的题目是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我觉得应该把“换”变成“迭”更准确一点。电影需要传承,好的东西要留下来。这么多年,老电影人传承下来的很多精神对于年轻的电影人来说是必须要找回来的。
但是又存在着迭代,迭代主要变化是来自于观众,观众在不断的变化。观众的群体在变化,随着银幕数越来越饱和,现在二三线成为了绝对的主力,三四线成为不可忽略的增量。而且90后包括95后成为主流的观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所以,作为一个电影制片人要看到现在市场的变化。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观众对内容越来越回到一个本真的需求,这个诉求就引来了电影创作者如何高质量地把本真的东西呈现、表达出来。希望我们的创作者能够形成自己个性的表达体系,我们要帮助我们有潜力的年轻人也就是未来的巧妇形成他的表达体系。
这需要坚持。盲目的跟随,盲目的臆想,这不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