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就令人激动,我非常希望鼓舞更多人推广中国的治沙模式。”《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向中新社记者表示。
他说,中国可以为伊朗等荒漠化地区提供绿色发展理念和防治荒漠化的技术、经验和范例,“库布其模式”值得在全球进行推广。
这已经是近两个月来,埃里克·索尔海姆三度对外界宣传“库布其模式”。他曾多次到库布其沙漠考察。
库布其沙漠绵延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地处北京正西方,距离北京直线距离仅800公里。三十多年前,库布其被当地人称之为“死亡之海”,亦曾是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里的沙尘在6级风力的作用下,一夜之间就可以刮到北京天安门广场。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库布其沙漠的三分之二已披上了“绿装”,当地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也从1988年的每年50次减少到2016年的每年1次。2009年至2014年间,中国的沙漠以平均每年2424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沙尘天气减少20.3%,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荒漠化逆增长的国家之一。
中国“治疗”荒漠化的“药方”到底是什么?记者走进库布其沙漠,对“库布其模式”一探究竟。
记者看到,在一片片沙丘之上,当地民众正将一捆捆植物枝条按照网格状插入沙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采取补贴、奖励等激励机制,引导沙区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以及投入劳动力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不少农牧民从此放弃放牧,从事绿化工作。
中国探索出多种科学有效的植树技术和治沙方法,比如,螺旋钻种植法、水冲种植法、网格治沙、无人机播种技术等。记者看到,水冲种植法是以水为压力在沙地冲出深度1米左右的孔洞,再迅速将苗条插入孔内,这种方法栽种一棵苗木仅需十秒钟,成活率90%以上,较人工挖穴栽植效率提高了14倍。
除了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封育造林以外,“库布其模式”还在于发展与治沙相关的产业,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致富。2013年,当地企业亿利集团建成阿木古龙健康产业园,大面积种植甘草,甘草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耐寒耐旱,具有固氮作用,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质和防风固沙。这一产业已带动当地5000多名农牧民脱贫。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9月6日至9月15日在鄂尔多斯市举行,来自196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人来到库布其沙漠,感受着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沙漠上竟然也能种出这么香甜可口的瓜果,这在我们国家也可以推广。”摩尔多瓦总统府农工业及公共管理事务总统顾问扬·佩尔尤在参观产业园时,一边闻着手里的哈密瓜,一边对记者赞叹道。
为推广“库布其模式”,“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已作为实现全球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平台写入了联合国官方文件。此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在库布其设立了“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记者陈溯李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