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这五年·聚焦国内  >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   
【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重庆巴南:用巴文化做出大旅游
内蒙古新闻网  17-09-16 18:20 打印本页 来源:重庆日报 
 

  丰盛古镇十全堂雕楼摄/熊力

  木洞镇河街全景

  9月14日上午,巴南丰盛古镇、木洞老街的风貌通过展厅的方式,亮相第六届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

  前来参观的市民对这具有特色标志性地方建筑文化元素的展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丰盛和木洞老街的“实景”历史文化风貌的展现外,《木洞榨菜》、《凉风绕绕天要晴》、《这山没得那山高》等木洞山歌,以“快闪”和现场驻唱的形式响彻展厅。

  在文博会上,巴南丰盛古镇的刘家四合胡豆、彭氏火烤豆干,木洞镇的木洞油酥鸭、蜜枣、榨菜等特色地方小吃任游客品尝。刘家四合胡豆完美还原了重庆怪味胡豆酥、脆、麻、辣、香的特点。逛累了的游客还可免费喝仁寿茶馆盖碗茶,感受清代袍哥老茶馆的“袍哥文化”。

  “虽然是文博会,但展现的却是我们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旅游产品。”巴南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也体现出了区委、区政府把文旅融合作为繁荣文化,推动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决策。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巴南区出台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作出了打造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景区和园区的规划。

  “巴南的巴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巴南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区文化与旅游部门合作,按照区委、区政府对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不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形成了巴南旅游产业中重要的板块。

  在文旅融合中,巴南区重点围绕龙洲湾—巴滨路、南温泉—樵坪山、东温泉—姜家溶洞、丰盛古镇—琵琶洞、天坪山—天心寺、花木世界—南湖、圣灯山—佛影峡、云篆山—桥口坝、双寨山—金龙湖、桃花岛—中坝岛十大区域,挖掘本土文化,融合打造出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景区(度假区)和园区。

  在文旅融合中,巴南还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一批演艺旅游融合的城市旅游大项目。

  在巴南城区内的龙洲湾,巴国霓歌大型城市旅游演艺项目已启动打造。“这个演艺与旅游融合的项目,可以说尽情地将巴文化展现在游客和观众面前。”巴南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个项目是以巴文化为核心,把文化欣赏与旅游融为一体。巴国霓歌剧场运用了国内外最先进的舞台科技,包括大型威亚以及升降、摇臂、水舞台、270°环幕、全息和裸眼3D等,观众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震撼的感官体验。

  在这个文旅融合项目中,巴南将打造一台讲荡气回肠的巴国故事,演重情重义的重庆风范、精彩绝伦的巴文化大戏。这台演出以“为英雄讴歌、为忠勇立碑”为主题,大写了巴文化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巴蔓子,以巴蔓子刎首留城的英勇故事,刻画重庆人重情重义的形象。

  这个文旅融合的项目还延伸文化产品,将剧目作为核心IP,做系列文创产品,以文化演艺、文化餐饮、文化客栈、文化小镇、文化科技为产品线,构建了一个“剧场”的新型文旅产品。

  “除巴国霓歌大型城市旅游演艺项目外,我们还在京汉·凤凰城内打造以演艺、展览为主,有‘潮流时尚,高雅艺术’繁华盛宴之称的文旅融合项目。”巴南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巴南最高的建筑——200米高的凤凰大厦内,正在建可容纳800人的凤凰国际剧院、1000人共聚的定制级婚礼会所、自持4000平方米的艺术品展览馆;10万平方米时尚艺术体验式商业——凤凰广场。

  在这个城市文旅商融合项目中,约2个足球场大的大中庭景观,形成了以“凤凰大道、星空跑道、七彩剧场、童话城堡、秘野仙踪”为一体的五重体验式景观园林。

  不仅如此,巴南区还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以16000座智能化体育场馆为标志的华熙LIVE·鱼洞项目,这是继北京五棵松和成都528之后推出的第三个。

  巴南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华熙LIVE·鱼洞项目是新建的一座可容纳约16000人的综合性场馆和2000人的小型训练馆,并配套建设接待中心、健身中心及商业设施。整个项目预计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并达到测试赛的标准。项目建成后,将举行大型的竞技体育赛事、演艺活动、商务会展以及系列群体精品赛事等,将成为引领全新生活新领地、文化体育消费的时尚新地标。

  文旅融合使巴文化显现出光彩,也为巴南旅游增加了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 魏莉]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