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呼和浩特徐徐拉开了帷幕,四海宾朋齐聚,星光熠熠。纪录片《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作为电影节开幕影片进行了展映。
观看纪录片的过程,就是回首内蒙古电影发展之路的过程。回首往昔,从建国初期的《内蒙人民的胜利》《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再到新生代的《八月》《告别》,我们发现,正是内蒙古一代代电影人对艺术的孜孜以求,才造就了内蒙古电影“手捧金鸡赏百花”的闲适安然。
“我们与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缘分由来已久,第一座金鸡奖的奖杯是1983年斯琴高娃老师捧回来的,作为本土出品的电影,第一部获奖影片则是《骑士风云》。”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主席伊·呼和乌拉说。1983年,斯琴高娃凭借《骆驼祥子》获封第3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1991年,由塞夫、麦丽丝执导,伊·呼和乌拉担任摄影的彩色故事片《骑士风云》获第11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为此,自治区专门召开表彰大会。此后,由塞夫、麦丽丝执导的《东归英雄传》获第14届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悲情布鲁克》获第16届金鸡奖集体表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化妆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获第18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服装奖。此外,艾丽娅、娜仁花、巴德玛、宁才斩获金鸡奖最佳男女演员,三宝凭借《天上草原》获最佳音乐奖,乌兰塔娜凭借《暖春》获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诺日吉玛》获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在刚刚闭幕的第31届中国金鸡奖的评奖中,《告别》荣获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乌珠穆沁的孩子》获最佳儿童片奖,88岁的玛拉沁夫获终身成就奖。
“内蒙古民族电影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标杆,可以说,内蒙古民族电影开创了中国民族电影的新纪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撰稿人、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包括内蒙古电影集团)出品故事影片170余部、新闻纪录片150余部、译制蒙古语影片2000余部,荣获国内外各项大奖120余项。这些奖项几乎囊括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所有重要奖项。电影还在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伊朗国际电影节、德国科隆国际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罗马尼亚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等国外电影节上获得了多项荣誉。
马驹从小跑得远,终将回到出生地。纪录片《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导演麦丽丝说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要回看内蒙古70年的电影发展史,寻找我们的根。
伊·呼和乌拉认为内蒙古少数民族电影共经历了2次辉煌期,一是建国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是内蒙古少数民族电影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段的电影如《内蒙人民的胜利》《草原上的人们》《牧人之子》《草原晨曲》《鄂尔多斯风暴》《祖国啊,母亲》《阿丽玛》《母亲湖》《骑士的荣誉》等,以革命历史故事居多,负载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影片中对草原景色、蒙古族歌舞及民俗风情的展示,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第二次辉煌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后,以塞夫、麦丽丝导演的作品为代表,通过表现蒙古民族辉煌历史、歌颂英雄祖先、英雄人物的影片,走出了一条以拍马上动作戏见长、以呈现草原民族的文化特质为宗旨的少数民族电影题材之路。“我在期待着第三次辉煌,就是当下,我们出现了一批新生代导演,如德格娜、张大磊、周子阳、忻钰坤、秦晓宇,他们是未来内蒙古电影的希望。”
“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我们特意打破了纵向梳理的结构,以期发现内蒙古民族电影的精神内核。”李树榕说,“我们的根在哪里?那就是我们的草原历史、草原生活、草原文化。内蒙古民族电影呈现出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的特点,原因就在于我们固守着心中的价值观。”
李树榕认为,内蒙古民族电影始终与民心同构、与时代同步。《内蒙人民的胜利》表现了内蒙古人民对于道路的重大历史选择,《草原上的人们》反映了牧业合作化时期的故事,《草原晨曲》反映新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时期草原人民的选择,《季风中的马》表现草原沙化、牧民失去骏马后的生活反思。
李树榕这样总结内蒙古民族电影,“跟英雄的历史要人物,跟英雄的人物要故事,跟英雄的故事要观众。对英雄主义的坚守是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又一特点。”
“近几年,内蒙古影片又涉及了一个新题材,人与环境的反思,开始反思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如何保护自然。”麦丽丝说。李树榕将此总结为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文化自觉。“如果说《季风中的马》表现出的是对民族文化的忧虑和反思,那么《天上草原》《额吉》《诺日吉玛》就开始展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豪。”
“内蒙古草原上既古老又现代的游牧文化的存在,是内蒙古少数电影取之不尽的素材和资源,内蒙古少数民族电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它对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伊·呼和乌拉说。
“内蒙古民族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能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再现民族性格,展现豪迈与骄傲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源于内蒙古电影人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李树榕说。
纪录片中,麦丽丝回忆当时自己导《悲情布鲁克》的情景,其中,有一个从70米悬崖骑马坠崖的镜头,当时男主角巴音,为了拍出真实感,吊着威亚、系着牦牛绳跳下了悬崖。“这就是内蒙古的电影人。”
“尽管凭借独特的民族特质和极具风格的视听语言,内蒙古电影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象,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作品总量、投资规模、制作水准和票房收入依然不容乐观,一些优秀作品难以进入院线,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郭培筠说。
“好的作品不在于投资大小,像这次《告别》获得第31届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八月》获第5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和最佳剧情片奖。”伊·呼和乌拉说,“关键在于传承内蒙古电影人的‘死磕’‘较真’的精神,用蒙古马的精神去开拓未来。”
伊·呼和乌拉寄语新生代导演,内蒙古电影取得的成就是一代代电影人全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新生代导演关注当下,多出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精品力作,“最值得歌颂的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建议新生代导演向《战狼2》学习如何做到商业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李树榕希望内蒙古文化传媒界形成合力,加大对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宣传。导演王新民则认为,内蒙古民族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要一是按照市场规律,走市场化商业片的路子;一是走主旋律片、艺术片的路子,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关于未来,伊·呼和乌拉充满信心。“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440个亿,去年450个亿,今年有望突破500个亿。中国电影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期。为促进内蒙古电影事业的发展,自治区政府设立了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项目,各级政府对采用电影宣传本地文化、形象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据了解,新世纪以来的内蒙古民族电影在发行放映、合作交流和宣传推介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成立的内蒙古电影集团,下设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内蒙古民族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星河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影片生产、发行、放映、院线建设、民族音像出版、民族语言电影译制、农村牧区公益性电影放映等工作,开始了内蒙古电影产业迈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步伐。
愿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内蒙古民族电影在坚守中继续前行,如一匹奔腾的蒙古马,在金鸡啼晓、百花争艳的时节,扬鞭奋蹄!
中国电影金鸡奖·内蒙古身影
1983年第3届
最佳女主角:《骆驼祥子》斯琴高娃
1991年第11届
最佳摄影:《骑士风云》伊·呼和乌拉
最佳剪辑:《骑士风云》王志华
1994年第14届
最佳摄影:《东归英雄传》格日图
最佳音乐:《东归英雄传》曹·道尔基
评委会特别奖:《东归英雄传》
1995年第15届
最佳女主角:《二嫫》艾丽娅(上海电影制片厂)
1996年第16届
集体表演奖:巴音、董娉、契·那日图、涂们等九人《悲情布鲁克》
最佳剪辑:《悲情布鲁克》张建华
最佳化妆:《悲情布鲁克》超英
1998年第18届
最佳导演:《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塞夫、麦丽丝
最佳摄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穆德远
最佳录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章文
最佳服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茹美琪
2002第22届
最佳男主角:《天上草原》宁才
最佳音乐:《天上草原》三宝
2003年第23届
最佳导演处女作:《暖春》乌兰塔娜
2011年第28届
最佳女主角:《额吉》娜仁花
2015年第30届
最佳女主角:《诺日吉玛》巴德玛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诺日吉玛》
2017年第31届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告别》
最佳儿童片:《乌珠穆沁的孩子》
终身成就奖:玛拉沁夫
□本报记者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