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时政新闻   
喜迎十九大|额济纳不再闭塞遥远
内蒙古新闻网  17-09-18 22:2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昔日犄角旮旯 今日四通八达

  9月的额济纳风轻云淡,秋高气爽。记者驱车行驶在达来呼布镇街道上,眼前全国各地牌照的汽车穿梭不息,打破了小镇初秋时节的宁静。坐在旁边的宣传部小李说,以前这种情况只有在胡杨旅游节期间才能看到,自从今年7月京新高速公路通车以来,这里破天荒地多了大量陌生车辆和新的面孔。

 
  今年7月15日至8月14日,是京新(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通车后的第一个月,由高速公路入境额济纳旗的车辆为77199辆,出镜车辆为86395辆。仅这一个月内,额济纳旗就接待国内外游客34.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6%。旅游综合收入为3.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3%。

  额济纳交通运输局公路段副段长王海涛虽然已经熟记这些数字,但仍然不住地说:“太不可思议了!”

  王海涛是土生土长的额济纳人,1997年考上了内蒙古大学。当时的额济纳旗不通火车,更没有飞机,只有一条在车轮碾过的黄沙中看不到尽头的砂石路。“那时,求学的路途遥远而漫长,我需要乘坐4天的汽车,才能到达呼和浩特。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同学们都嘲笑我是沙堆里蹦出来的。”王海涛回忆道,后来,为了避开尘土飞扬又起伏颠簸的砂石路,他选择了绕行酒泉和兰州,原因是那边有火车。

  如今的额济纳旗,京新高速公路、策达(策克—达来呼布)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临哈(临河—额济纳—哈密)铁路、天策(天鹅湖西—策克口岸)铁路、嘉策(嘉峪关—策克口岸)铁路进入常态化运行,直飞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西安的航班一票难求,“铁公机”3种交通方式可以自由切换,立体交通网络已初现雏形。

  数据显示,十八大召开的5年来,额济纳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目前新建公路1425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3174公里,境内铁路全长达1145.8公里。从额济纳旗开车到阿拉善左旗的时间也由以前的9个小时缩短为5个多小时,乘坐火车到达呼和浩特的时间由4天缩短为15个小时。

 
  “下一步,额济纳旗还将继续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航天路、以及通往阿拉善右旗的公路规划为一级公路,将目前的通勤机场升级为通用机场,并建成酒额(酒泉—额济纳)铁路等线路,形成更加畅达的立体交通网。”王海涛说。

  从丝绸古道上的阵阵驼铃声到戈壁滩上汽车碾压黄沙的擦擦声,再到奔驰在荒漠中的火车汽笛声、飞机起降的轰鸣声和汽车呼啸而过的风声,额济纳旗从一个遥远的闭塞之地发展为四通八达的国际旅游圣地。如今,大漠里的那一抹红因畅行无阻的交通网络而不再神秘遥远。

  链接:

  额济纳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与甘肃相连,与阿拉善左旗、右旗毗邻,作为自治区向北开放重要窗口、连通西部能源富集区的重要通道和我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沿阵地,在中蒙双边关系的不断升温和周边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额济纳旗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强化道路维修养护,全面提升交通管理能力,提高交通现代化服务水平,实现了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额济纳旗新建公路1425公里(含京新高速及策达一级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6743.36万元。公路总里程达到3174公里。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五年快速发展,额济纳旗境内苏木镇、行政嘎查村通畅率达到100%,街巷硬化工程覆盖全旗8个苏木镇19个行政嘎查村,覆盖率达100%,偏远地区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守土戍边居民间沟通联络更加便利,交通运输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记者手记

  纳伊纳是额济纳旗当地的一名司机,经常往返于额济纳旗与呼和浩特之间,吃了不少道路不畅的苦头。京新高速公路开通后,他很激动。因为,高速公路的开通,不仅让额济纳人出行更方便,还节省了驾驶时间、提高了行驶安全性。

  苏珊是北京人,她特意请了年假带家人到额济纳度假。令她兴奋的是,她和家人在额济纳旗乘坐了从未体验过的国王350小飞机。她说,与飞行员的近距离接触让她永远难忘。

  采访完毕,记者乘坐在额济纳—呼和浩特的列车上,熟睡了一晚后,便回到了呼和浩特。舒适又短暂的一夜行程,记者又回忆起了过去往返呼和浩特与额济纳之间的艰辛与无奈。

  天涯化咫尺。从过去到现在,从时间到空间,额济纳旗不再闭塞遥远。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相恒义 梁亮 刘宏章)

[责任编辑 杨文娟]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