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这五年·聚焦国内  >  脱贫攻坚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文化遗产融合现代生活 时尚T台演绎古老汉味风情
内蒙古新闻网  17-09-23 10:36 打印本页 来源:央广网 
 

  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在武汉启动,来自中央及地方的30多家网络媒体记者实地领略了武汉绿松石雕、剪纸、汉绣和高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

  绿松石雕:玉雕传承教育令人忧虑

  绿松石雕刻是指天然绿松石经艺术加工而成为玉雕工艺美术品,绿松石雕刻技艺是种类繁多的玉石雕刻中的一种。经由古老的玉雕手工技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成为独树一帜,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

  在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内,记者见到了朴素低调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走进袁嘉骐的工作室让人有些吃惊,屋内正中间是一个大鱼缸,简单布置着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一个书架,架台上陈列着不少作品。

  在谈到玉雕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袁嘉骐直言最忧心玉雕工艺教育。由于玉雕创作需要长期手工业生产,并需要处于粉尘、噪音工作环境中,已经很少有人考虑能到文化艺术上的传承。而目前玉雕行业的创作者大多是中专毕业的技工,文化素养并不高。“现在科技发达,机器制作上难度不大,关键还在于玉雕的设计,有美术院校正规学历的几乎是零,多是师父带徒弟式传承。”

  剪纸: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武汉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通过使用剪刀、雕刀讲究,纸质细腻,剪、雕刻的艺术效果,主题纹样以龙凤、虎兽鹤鹿纹样和各类花鸟居多,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特点。

  在中南民族大学美术馆,剪纸艺术家何红一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她和学生的剪纸作品。何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剪纸项目培训班的导师,培训班旨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开拓艺术与文化视野,提升设计、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水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何红一集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于一身,她不仅有着丰厚的理论成果,还坚持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艺术实践,其多件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与学术和艺术机构以及海外民间组织和个人收藏。

  除此之外,何红一还在民间剪纸研究和保护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参加中国南方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并应邀到美国高等学校做过学术讲座。

  汉绣:时尚T台演绎古老汉味风情

  汉绣是武汉地区具有自己风格的绣品,已有二百年历史。汉绣以“平金夹绣”为主要特色,与全国苏、湘、粤、蜀等名绣驰名中外。具有色彩浓艳、华丽多彩、金碧辉煌、装饰味浓的艺术效果,针法与“四大名绣”迥异,是有其特色的精美刺绣工艺。

  在武汉纺织大学,汉绣也能穿在身上做时尚表演。一群学生模特把拥有2300年历史的古老汉绣穿在身上,演绎了一场时尚T台秀。

  现场展出的汉绣服装类型丰富,设计感十足。这些传统汉绣大胆运用了汉绣元素,独具汉味风情,绣功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现代休闲服“混搭”汉绣,穿在模特身上非但不显突兀,反而颇具时尚感。

  高龙:庄重肃穆的传统祭祀

  位于武汉汉阳江欣苑社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园,聚集了“高龙·龙舞”、汉绣、刘泥巴剪纸、楚式漆器、武汉木雕船模、老河口木板年画、江汉平原汤格皮影等一大批入选国家及省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是武汉市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要基地和示范性园区。

  武汉高龙的发祥地在汉阳地区,盛行于汉阳区江堤乡鲤鱼洲和永丰乡龙阳湖一带。高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其截面都是太极、八卦造型。武汉高龙的“开光显灵”与“升天入海”与其他民间民俗传统祭祀一样,都要举行十分庄重肃穆的仪式。
 汉阳高龙的舞法,与中国所有的龙灯舞法不同,属于竖式舞法。每到一处,先由年长者手举灯领头吟诵,众持灯者呼应。有人将高龙龙头扛起、抖动,众灯节围龙头边跑边吼,以壮龙威。高龙舞技最厉害的一着就是口衔齿托——将高龙主骨底含在口里,由下齿托住,双手撒开,双手击合,双膝跪地,前后左右跪磋。(记者 熊峰)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