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把内蒙古建成中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发挥资源禀赋,打好“优势牌”,走好“特色路”,充分展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新成果新亮点,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步伐,构建中蒙在农牧业领域合作的新平台,按照中国—蒙古国博览会组委会的总体部署,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举办中蒙农牧业合作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洽谈会。
此次洽谈会以“绿色、生态、品牌、发展”为主题,以交流、投资、贸易、技术合作为重点,深入推进中蒙农牧业经济合作。洽谈会分为高峰论坛、重大项目推介、中蒙项目签约和专家访谈四个环节,将邀请中蒙两国知名专家、相关商协会、企业、采购商等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研讨,共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新方向新思路。
中蒙自贸区将启动联合可行性研究
农牧业有望深化合作
关于中蒙农牧业方面的合作,在中国商务部8月1日召开的在第2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表示:中方将同蒙方一道,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蒙方“发展之路”战略对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在农牧业等领域合作,推动中蒙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钱克明在会上还表示,中蒙双方正在探讨建设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蒙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也即将启动。分析认为,中蒙自贸区的设立有望进一步深化两国在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领域的经贸合作。
近年来,蒙古国也在力推外贸的多元化,作为蒙古国传统产业的畜牧业,在未来的自贸区建设中,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重点。
蒙古国食品农牧业和轻工业部国务秘书长巴雅尔图勒嘎指出,蒙古国正在发展一些多支点的经贸关系,不能单纯依靠资源发展,同时也要发展农牧业、加工业,在这些领域希望能与中国开展友好合作。
“蒙古国十分关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食品贸易,建立食品安全长效合作机制。”巴雅尔图勒嘎表示。
中蒙农牧业互补性强
合作潜力巨大
农业方面,随着中蒙两国农业合作日趋深入,合作领域也逐步向深层次、宽领域方向迈进。其中主要体现为农产品贸易稳步增长、农业技术合作成效显著、农业投资潜力凸现等特点。中蒙在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农业生产资源上存在互补性,为两国的农业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蒙农产品贸易总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2%,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较快。农产品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0.55亿美元扩大到2015年的2.99亿美元,年均增长18.48%。从产品结构看,中蒙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从蒙古国主要进口产品为畜产品,占中国从蒙古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70%左右。近年来从蒙古国农产品的进口增量也主要来自畜产品的进口,此外还进口少量的油籽、坚果和谷物,出口蒙古国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制品、谷物、畜产品、蔬菜和水果等。
畜牧业方面,蒙古国草牧场辽阔,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与中国相关产业及市场之间有着较强的互补关系。近几年在中蒙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内蒙古企业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由蒙古国进口羊绒、牛羊肉、饲草等产品,开展贸易往来,实现了互惠共赢。
内蒙古作为中蒙合作的桥头堡,区内企业与蒙古国已建立起较好的牛羊肉和饲草产品贸易基础,未来可通过标准化技术示范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合作内涵,丰富合作内容。针对目前两国畜牧业各自发展特点,应充分发挥蒙古国自然资源优势,依托中国较为完善的畜牧产业科研、加工、市场体系,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可在活畜进口、牲畜品种改良、标准化牧场建设、肉类和饲料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