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王娜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心口相传,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在新疆,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遗”的内容。
“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9月26日中午,乌鲁木齐市和平南路上,吾吾子羊羔肉店掩映在树荫下,门窗上印着一个个斑驳的光影,让人感觉很惬意。餐馆门脸不大,装修也朴实无华,外观就像随处可见的拌面馆、抓饭店。虽然还不到午饭时间,已经有顾客在店里等着了。
这是一家始于清末的百年老字号,羊肉烹饪技术前后经历五代人的传承,做出来的肉嫩味美,声名远播。2009年、2010年,该店创制的新疆回族吾吾子羊羔肉烹饪技艺,先后被评定为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吾吾子羊羔肉店往南700多米,便是新疆国际大巴扎。市民游客一走进这里就会意识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非遗”项目:产自喀什、样子拙朴的土陶花瓶,造型美观、非常锋利的英吉沙小刀,悠扬的十二木卡姆乐声……
至于像库车大馕、桑皮纸、新疆杂话、维吾尔族达瓦孜、英雄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花毡、锡伯族西迁节等等闻名全国的美食、物品的制作技艺、民俗、民间文学等都是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主任王敏看来,新疆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们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
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近日,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52岁的海丽切木铁木尔正在和同伴加紧录制库车民歌。
形成于17世纪的库车民歌,一般由歌手、琴鼓手乐班等组成乐队,在麦西热甫上演唱。然而随着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会唱的艺人越来越少。2014年,库车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挖掘和保存库车民歌,库车县先后组织民间艺人300多人次,挖掘整理出库车民歌200多首,并于2016年底完成首次录制。对库车民歌的保护,只是全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实例。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张云介绍,截至目前,全疆各级政府公布了43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83项入选国家级名录、293项入选自治区级名录,1388项入选市级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在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建设、保护传承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工作,全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比如,建成了莎车维吾尔木卡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新源哈萨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察布查尔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4个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张云表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整体性保护。
活态传承绽放异彩
9月26日,在国内某知名电商网站,一张来自和田地区墨玉县,长140厘米、宽70厘米的桑皮纸,售价高达160元,却仍有人下单。
在古代,桑皮纸一直是高档书画、高级装裱用纸。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墨玉县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曾一度因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国家和自治区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实施抢救、保护,这一具有“活化石”之称的造纸术得以重放异彩。
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实例告诉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传承,除了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人去传承。没有了人这个载体,古老精湛的技艺将无以为继。
欣慰的是,目前全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共认定了613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64人、自治区级466人、市级1526人、县级4069人。
“全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坚持以传承人为核心,通过专项资金补助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授徒传艺;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中青年参与传承活动。”张云说。
此外,新疆部分高校也开设了“非遗”学历教育,各地在基础教育教材中增加了非遗内容的比重,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
王敏总结多年的“非遗”研培经历认为,新疆还有许多可以开发利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资源。我们需要对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品牌规划,使其走向当代社会、走进都市生活,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流行起来,并因此再度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