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不起眼的麦秸,在肖俊光的眼中却是宝贝。他用麦秸创作出很多精美的麦秸画,成为包头麦秸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不久,为了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和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他还特别创作了麦秸画《心想事成》、《蝶恋花系列》,以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和敬意。
精心创作
9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包头市昆区肖俊光的家中。一进家门,就看到一幅幅精美的麦秸画,好像进入麦秸画展览馆。肖俊光拿出历时一个半月精心创作的麦秸画《心想事成》、《蝶恋花系列》,给记者观赏。
国庆前夕,肖俊光特意去了趟北京,他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型花篮繁花盛开,十分喜庆。他顿受启发,回家后构思创作了麦秸画《心想事成》。他说:“这幅画上的牡丹象征着国家的好政策,两只鸟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生活。这幅画寓意万众一心,共圆伟大中国梦。”肖俊光创作这幅作品时,使用了彩色麦秸,让画的色彩更丰富、层次感更强。
为了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肖俊光创作了麦秸画《蝶恋花系列》。他说:“《蝶恋花系列》中的花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祖国,蝴蝶代表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
为了寻找合适的麦秆儿作画,肖俊光和妻子苏丽霞几乎走遍了国内的小麦主产区。苏丽霞非常支持肖俊光创作麦秸画,她说:“想要寻到合适的麦秆儿太难了。现在收麦子都是机器收割,麦秆儿都被机器打碎了,不能作为麦秸画的原料。为了得到合适的麦秆儿,我们要和收割机抢时间,在大型机械到来前,和一些老乡商量好,付给他们一些钱,找一块合适的麦田,我们帮他们手工收割,这样割下的麦秆儿才完整。我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对于这样的劳动强度有些吃不消,可是一想到要支持老伴儿的创作,我就要克服这些困难。”
肖俊光告诉记者,收割一麻袋麦秆儿,经筛选,只有一小把能用来做成麦秸。
要培养更多传承人
肖俊光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他的母亲和舅舅心灵手巧,都会制作精美的麦秸画。他从小耳濡目染,逐渐爱上了创作麦秸画。8岁时,他就能创作简单的麦秸画了。每到过年,他和母亲一起创作麦秸春联贴在大门上,金灿灿的,特别好看。
肖俊光向记者介绍了麦秸画的历史。他说,用小麦或大麦的麦秸制作成的画称为麦秸画。据史料记载,麦秸画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在秦怀王墓发掘时,墓中发现过麦秸画,它们经过2000多年腐蚀,依然造型逼真,不失古朴典雅本色。历久弥新是麦秸画的最大魅力之一。
肖俊光创作的麦秸画深受市民喜爱,还多次获奖。他被包头市评选为非遗传承人,并被授予“优秀传承人”称号。他创作的麦秸画《爱美丽中国——圆梦图》获得包头市第十届文艺振兴三等奖。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他还精心创作了麦秸画《吉祥草原上的梦》。
肖俊光对记者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将麦秸画传承下去,我要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记者 周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