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人物   
肖俊光与麦秸画
内蒙古新闻网  17-10-13 10:20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肖俊光创作的麦秸画

  看起来不起眼的麦秸,在肖俊光的眼中却是宝贝。他用麦秸创作出很多精美的麦秸画,成为包头麦秸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不久,为了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和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他还特别创作了麦秸画《心想事成》、《蝶恋花系列》,以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和敬意。

  精心创作

  9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包头市昆区肖俊光的家中。一进家门,就看到一幅幅精美的麦秸画,好像进入麦秸画展览馆。肖俊光拿出历时一个半月精心创作的麦秸画《心想事成》、《蝶恋花系列》,给记者观赏。

  国庆前夕,肖俊光特意去了趟北京,他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型花篮繁花盛开,十分喜庆。他顿受启发,回家后构思创作了麦秸画《心想事成》。他说:“这幅画上的牡丹象征着国家的好政策,两只鸟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生活。这幅画寓意万众一心,共圆伟大中国梦。”肖俊光创作这幅作品时,使用了彩色麦秸,让画的色彩更丰富、层次感更强。

  为了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肖俊光创作了麦秸画《蝶恋花系列》。他说:“《蝶恋花系列》中的花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祖国,蝴蝶代表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

  为了寻找合适的麦秆儿作画,肖俊光和妻子苏丽霞几乎走遍了国内的小麦主产区。苏丽霞非常支持肖俊光创作麦秸画,她说:“想要寻到合适的麦秆儿太难了。现在收麦子都是机器收割,麦秆儿都被机器打碎了,不能作为麦秸画的原料。为了得到合适的麦秆儿,我们要和收割机抢时间,在大型机械到来前,和一些老乡商量好,付给他们一些钱,找一块合适的麦田,我们帮他们手工收割,这样割下的麦秆儿才完整。我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对于这样的劳动强度有些吃不消,可是一想到要支持老伴儿的创作,我就要克服这些困难。”

  肖俊光告诉记者,收割一麻袋麦秆儿,经筛选,只有一小把能用来做成麦秸。

  要培养更多传承人

  肖俊光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他的母亲和舅舅心灵手巧,都会制作精美的麦秸画。他从小耳濡目染,逐渐爱上了创作麦秸画。8岁时,他就能创作简单的麦秸画了。每到过年,他和母亲一起创作麦秸春联贴在大门上,金灿灿的,特别好看。

  肖俊光向记者介绍了麦秸画的历史。他说,用小麦或大麦的麦秸制作成的画称为麦秸画。据史料记载,麦秸画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在秦怀王墓发掘时,墓中发现过麦秸画,它们经过2000多年腐蚀,依然造型逼真,不失古朴典雅本色。历久弥新是麦秸画的最大魅力之一。

  肖俊光创作的麦秸画深受市民喜爱,还多次获奖。他被包头市评选为非遗传承人,并被授予“优秀传承人”称号。他创作的麦秸画《爱美丽中国——圆梦图》获得包头市第十届文艺振兴三等奖。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他还精心创作了麦秸画《吉祥草原上的梦》。

  肖俊光对记者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将麦秸画传承下去,我要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记者 周 蕾)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喜羊羊 美洋洋
剪纸喜迎“十九大”
爱老敬老我为先
四季游火了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关于对拟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 内蒙古人民医院与察右后旗签约绿色通道救治重特大疾病患者
• 塞北秋韵
• 十届自治区党委第二轮巡视完成进驻
•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 全国党建研究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专题研讨会
• 全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暨选人用人座谈会在鄂尔多斯召开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