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拉格歹乡良种场村的耕地里,大型整地机械轰鸣,拖拉机、旋耕机穿梭往来、连片作业,农民们正在抢抓时间秋整地。与此同时,在良种场村的村委会里,村党支部书记逄学文正和村委会成员热烈地讨论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当讨论到报告中提到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时,在座的每个人都喜笑颜开,逄学文更是十分激动地说:“有了这句话,就像吃了定心丸,可以放心大胆地和大家伙儿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说起曾经的良种场村,穷得十里八村都出名。全村84户、316口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9%,村屯环境破烂不堪,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年年靠天吃饭,只会种苞米,想发展比登天还难”。
如今,良种场村因为独有的“良种场发展模式”,村民“人人都是社员,家家都有分红,从农民变成工人”而再次名声远扬,人均年收入由2700元跃升到了1.3万元,村集体也由5年前的“空壳村”变为了资产积累近千万的“厚家底”,还拥有“十星级”嘎查村级组织、先进基层组织、区盟级文明示范村等“金字”招牌。
“要说我们良种场村能有今年的好日子,离不开3个合作社的成立,这3个合作社相辅相成,形成了良种场村脱贫产业链。”逄学文所说的这3个合作社,分别是旺村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兴村养殖合作社、兴村源农机合作社,3个合作社的名字还都是逄学文取的,他说这里面饱含着对村子“兴旺发达”的期盼。
村民100%入社,全村耕地从农民手中以“保底收入+分红”的形式全部流转出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龙头企业及周边的养殖场签了订单,种植甜菜、大豆、谷子和青贮,再由农机合作社实施集中耕种、集中收割,种植合作社的秸秆经过秸秆转化厂转化为饲料和燃料,养殖合作社里牛羊的粪便再回到田里做肥料,3个合作社形成了循环农业,相得益彰。
“全村土地才2000多亩,人多地少,又是一家一户自己种植,收入十分有限。现在全村土地流转后,只需7个人就能种完,其他村民或外出打工,或在村里的3个合作社打工。今年,全村每口人土地流转收入5000元,二次分红每户2000元以上。”逄学文说,土地流转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业收入,更减轻了农户身上的负担。去年良种场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总额达到150万以上。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良种场村还为大家每人购买了一份人身意外保险。
“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让我们更有信心了。”逄学文说,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是进一步提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效益,注册商标,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
临道别时,逄学文信心十足地说:“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让我有了新的打算,去往阿尔山的旅游公路穿过我们村,等集体收入再多一点,村里就建楼房,让村民都搬进楼里享福,再让外出务工的都回来,利用村里的平房发展农家乐和特色民宿,按照总书记的期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们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村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