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今天,无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都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党才有战斗力,我们的民族才有凝聚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当人民有了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民族才会有希望。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牢牢抓好这些任务目标,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