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栏  >  永远做草原上的   
【领航新征程】永葆本色的文艺轻骑兵
内蒙古新闻网  17-12-03 23:0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总书记的回信让翁牛特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深受鼓舞,他们正在紧张地排练节目,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准备。 徐永升摄  

  11月21日晚,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队长吴恩一夜无眠。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的消息传来,让赤峰文艺战线的广大工作者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当晚,吴恩在家中备好酒菜,打开全区乌兰牧骑队长微信群和QQ群,以语音、视频等方式连线,共同举杯分享总书记回信带来的喜悦。“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为全体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让乌兰牧骑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1957年6月25日,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正式成立,如今已整整过去了60年。在这一甲子岁月的轮回中,乌兰牧骑的接力棒从第一任队长鲍文儒几经传递,交到了第八任队长吴恩手中。无论时光如何更迭,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直未变,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去送歌献舞。作为自治区乌兰牧骑首创试点队之一,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有过跋山涉水的艰辛,也有过全国巡演的荣光,而今正在按照总书记的回信要求,辉煌过后再出发。

  打造品牌让乌兰牧骑的旗帜高高飘扬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这是对乌兰牧骑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12月1日,翁牛特旗乌兰牧骑老队长孙普回忆起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时满脸豪情,“乌兰牧骑的品牌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全国性演出的锤炼中塑造和成长起来的。”1964年,自治区乌兰牧骑代表队首次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观摩演出;1965年文化部组织乌兰牧骑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这2次演出,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都是主要的参与者。在当年的全国巡演中,以乌国政队长为首的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队员达到10人,占整个巡演队伍的四分之一以上。

  “延河的水呀延安的山,延安精神代代传,没到延安想延安,来到延安爱延安…这首由朱嘉庚与祁·达林太作词作曲的民族小合唱《草原儿女爱延安》,就是演出队一行在西行列车的一夜行程中赶写出来的。演出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宝塔山下的首场演出唱出这首歌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队员们被观众的真情感动得眼中含泪,哽咽着唱完这首歌曲。演出结束时,观众围在台前要求当场教唱这首歌,很快这首歌就在延安群众中传唱开来。

  从福建海防前线到革命圣地井岗山,从红色故都江西瑞金到南京路上好八连营区,1965年的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活动,历时7个半月,行程10万里。巡演活动途径27个省市自治区,演出600多场,观众累计百万人次,在全国文艺界掀起了学习乌兰牧骑的热潮。当年12月22日,为了庆贺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特意邀请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和其它2支演出队伍,在中南海紫光阁共进晚餐并进行联欢演出。这次巡演,使乌兰牧骑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在当年,全国先后就有1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轻骑队,使乌兰牧骑之花在全国各地竞相开放。

  扎根基层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艺术理想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对于总书记回信中的这句话,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退休老队长张成富感同身受。翁旗东部牧区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牧民居住分散,如何把文化送进蒙古包?乌兰牧骑轻装上阵,短小精干的队伍,一专多能的队员,小型多样的节目,轻便灵活的装备,形成了一支真正的文艺轻骑兵。每次下乡队里都带着演出、创作、辅导、宣传4项任务,很快就和当地牧民们打成了一片。

  在沙地的放牧点为一对老年夫妇专场演出,是张成富最难忘的一件事。一辈子没走出沙窝子的两位老人,见到10多名乌兰牧骑演员在沙地上为他们唱歌、跳舞、放电影,激动得直流眼泪,老人们那种对文化渴求的眼神直击人心。演员的辛勤付出也得了牧民们的真心拥护。一次乌兰牧骑下乡演出汽车抛锚,牧民们知道后,从几十里外赶着马车来给他们送水喝,当地司机还主动帮着修车,并从自已车上卸下零件给他们用。

  基层的沃土也滋养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1963年,乌兰牧骑队员宋正玉下乡演出时,帮一位蒙古族阿妈挤牛奶。老人望着桶里冒着白沫的鲜牛奶,激动地说:“如今能过上好日子,全靠党和毛主席啊!要是能把这奶酒献给毛主席该有多好!”阿妈的这句话一下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宋正玉以朝鲜族少女在庆丰收时,顶碗旋转为核心舞段,又吸收了杂技顶碗技巧,构思创作了“顶碗舞”。后来又在祁·达林太等人的帮助下,在舞蹈中加入了“转身” “抖肩”等动作,改编成了具有蒙古族风格的“顶碗舞”。

  作为顶碗舞的原创者和首演者,宋正玉刻苦排练,直到练得头顶形成一个碗底形状的印痕。她的舞蹈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舞蹈中的旋转动作,她一分钟能转上63圈。1964年12月10日,在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观摩演出中,宋正玉主演的顶碗舞一炮打响,她以精湛细腻的舞技,赢得全场观众的一片喝彩。张成富回忆,“那次北京汇演红了乌兰牧骑,火了宋正玉;而第二年的全国巡演,又让这个蒙古族顶碗舞《奶酒献给毛主席》红遍了全国!”

  牢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吹响时代号角

  在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队长吴恩的笔记本上,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的内容,他抄得工工整整。而在此前,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吴恩都认真地做了学习笔记。“作为一名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把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两次讲话和一封回信结合起来学习,真正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总书记的回信让乌兰牧骑队员们兴奋不已,他们日夜加班排练新节目。11月26日,30多名队员放弃休息时间,为该旗乌丹镇其甘嘎查的农牧民演出。最近新创作的舞蹈《旗帜》、独唱《花斑马》等节目,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其中。队员们冒着零下十五六度的低温,走下舞台与牧民握手,面对面的演出。牧民扎木苏激动地说:“演员们是在用心来为我们表演歌舞,为我们送来党的十九大精神,看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以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是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乌兰牧骑成立60年来,在旗委、旗政府的支持下,队里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早下牧区演出坐的勒勒车,变成现在的演出大篷车,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现在队里的办公、排练用房面积达到1700平方米,旗里还专门为乌兰牧骑增加了20名聘用制演员,解决了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如今,队里每年组织下乡演出100多场,观众年均达到10万人次以上。

  近年来,由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创作的群舞《八骏赞》《呼唤》,歌曲《月亮就停在那里》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大奖。这些精品节目在给群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彰显了“以文化人”的文化价值。小品《醒悟》以幽默诙谐的语言,痛陈了牧区高利贷泛滥带来的危害,让牧民在笑声中,接受了一次民间借贷风险警示教育。《诺恩吉雅》是乌兰牧骑与旅游景区合作打造的大型实景剧,该剧以实景方式,再现了70多年前蒙古族姑娘诺恩吉雅穿越茫茫大漠远嫁他乡的感人故事。演出中,驼队驮着美丽的姑娘和嫁妆从沙漠深处走来,一匹匹骏马载着草原勇士前来迎亲,场景风光唯美、气势恢弘。《诺恩吉雅》的试演成功,标志着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中,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永升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