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经济林农民摇钱树——小百兴图村推进万亩生态园林扶贫项目发展综述
冬季的奈曼旗小百兴图村,祥和安静,忙碌一秋的人们已经开始盘点收成并为下一年作打算。走在小百兴图村南万亩生态园林扶贫项目区,杏树林下泛黄的苦参叶片在风中抖动,仿佛在向人们致意。
小百兴图村村主任陈国庆告诉记者,该项目由通辽市下派的通辽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小百兴图村第一书记刘伟光引进,项目一期工程投入1000万元在小百兴图村建设经济林2600亩作为试验示范项目,其余9400亩残次林改造项目分别在二、三期工程实施。
据刘伟光介绍,小百兴图村经济林生态扶贫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规划面积1.2万亩,项目集林果、药材、生态农家、旅游观光于一体,致力于打造果药生态园林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小百兴图村总土地面积2.5万亩,属沙区,生态至关重要。
“小时候过五月节滚鸡蛋,溜光!沙坨上啥也不长。”陈国庆对儿时的娱乐记忆犹新。
小百兴图村人对生态治理十分重视。陈国庆记得很清楚,从老书记聂洪喜开始,村里就已经提出沙地治理的举措了,距今快有三十年时间了。三十年间,生态建设经历了谁造谁有、分沙到户和承包治理三个阶段,2.5万亩家园也由黄变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守护生态“生命线”这一理念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如何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划上等号?小百兴图村扶贫工作队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设想:开发残次林种植经济林,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鱼与熊掌兼得”。经过与村民的充分酝酿和协商,形成了一致意见:引进企业,成立合作社,开发果药结合的经济林,把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一个集生态、脱贫于一体的致富产业。
思路决定方向。当年,小百兴图村就先后引进内蒙古玛拉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组建了内蒙古博亚时代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丰霖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村民手中的残次林地进行流转,运营万亩生态园林扶贫项目。
内蒙古博亚时代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经济林产品开发方面有着成熟和完善的产业链条,而且在蒙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方面较为突出。
“这个项目好,既保护了生态,又让老百姓赚到了钱!”谈起生态经济林项目,村民张树山赞不绝口。张树山是因病致贫户,为给身患疾病的妻子治病,家里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多年来,张树山守着55亩残次林,收入分文没有。残次林改造项目让张树山每年收益1.4万余元,他还被安排到项目区打工,土地流转金加上打工收入一年近3万元。
既能延续“绿水青山”,又能实现“金山银山”的梦想。2016年底,小百兴图村民和张树山一样,将多年来毫无收益的残次林以每亩260元“拱手相让”,不但收租金,还能在生态园林区赚“薪金”。
永久脱贫产业为支撑
要想实现脱贫的长效与久远,发展一个好的产业是关键。小百兴图村是个人多地少的村,全村614户1600多口人,人均耕地2.4亩。农户的经济收入大多都是靠“农业+”模式来实现,在农业上的单打独斗显然是无法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
小百兴图村以“企业+合作社”模式开发1.2万亩残次林,打造集蒙中草药和大扁杏等林果种植加工、苗木繁育、科研实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林产业不仅能解决全村62户贫困户脱贫问题,还为群众带来诸多红利。针对“四无一超”贫困群体,小百兴图村通过金融普惠政策,以入股分红的形式来为贫困户“托底”;一些企业不但实施了教育帮扶,而且还指导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发展养鸡、庭院药材种植、入股合作社等。
刘伟光介绍说,万亩生态园林扶贫项目是一个符合群众、政府和企业需求的产业,可实现“多赢”。一期开发的2600亩经济林全部是扁杏,林下种植了包括黄芪、苦参在内的多种药材。未来的万亩生态经济林要大规模地引入优质、多样的果树,形成“采摘+旅游+观光”的休闲产业,为小百兴图村增添旅游景点,形成“春花夏果、秋叶冬雪”的观赏效果,形成集旅游观光、苗木繁育、林产品加工、果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
小百兴图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陈国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万亩生态园林扶贫项目实施后,当地群众有3个收益点,分别是林地承包权流转租金、劳务收入和产业带动收益。据了解,万亩生态园林扶贫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拉动就业300人,当地村民通过林地承包权流转,可获得每亩每年400元固定收益和每年共计500万元以上劳务收益。同时,经济林的开发,既保证了村里的绿水青山不受损失,又丰富了树种资源,开发了药材产业,给农户带来了示范效应,从而建立“一业带多产,农企共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永久脱贫。
成功的开端,预示着美好的生活正在向小百兴图村群众走来,小百兴图村人的致富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特约记者侯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