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城事   
阿拉腾毕力格:用沙画讲述创业故事
内蒙古新闻网  17-12-20 10:4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阿拉腾毕力格耗时36天创作的《胡杨林》,占地18平方米,价值18万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原生态沙画作品,现挂于内蒙古饭店。

  旗妇联把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课堂搬进了阿拉腾毕力格创办的进城农牧民沙画培训班。

  儿子百嘎力从小喜欢沙画制作。

  在北京参加旅游商品博览会,展示浑善达克沙画艺术。

  新闻连连看扫一扫,看视频

  2003年,阿拉腾毕力格在天津打工,从事户外广告喷绘时接触到将沙子喷在建筑物表面的一种装饰技巧,于是脑子里萌生了用故乡的沙子作画的念头。

  天生具有绘画基础的阿拉腾毕力格回到家乡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后开始在浑善达克沙地采沙子,创作沙粒绘画。他还基于父亲用糯米汁、牛角等熬制出来的用于粘马鞍子的胶水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天然粘贴胶。

  用大自然的原生态沙粒作画是一种将绘画、雕塑、手工艺的特点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几年的摸索和创作,让阿拉腾毕力格的沙画远近闻名,还收到了海外商人高薪聘请他到迪拜创作的邀请。“浑善达克沙漠不仅生养了我,更是我创作的源泉。”这位赤诚的蒙古族小伙子选择在家乡创业。

  2012年,阿拉腾毕力格在正蓝旗上都镇创办了沙画馆。如今,走进这里,一楼的展厅内挂满了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主题,独具原生态美的沙画,各个栩栩如生,精致且不失本色。他的作品还借助“一带一路”,通过互联网,远销日本、迪拜、阿拉伯、俄罗斯、蒙古国,不仅成为本土响当当的特色旅游产品,也向世界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年收入更是达到了20多万元。

  吸取就要回报。阿拉腾毕力格采沙挖出沙坑的地方,都要栽上一株黄柳,至今,栽种的黄柳面积已达80亩,为防沙治理尽了一份责任。他的沙画制作技艺先后吸引400余人请教学习,经培训大多数农牧民和残疾人已顺利就业,甚至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记者 乌力吉宝音 包荭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