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黑小麦磨出来的面粉也不黑哇?”
“可不是嘛,不怎么黑。”
大雪刚过,天寒地冻,土左旗塔布赛乡北园子村的面粉加工厂里,机器轰隆,一片热闹景象。原来,村民们期盼已久的面粉加工厂投入使用了,皮肤黝黑51岁的温垠忠与在场的干部和村民们谈论着刚加工出来的黑小麦粉。
“听说今天村里的面粉加工厂开磨了,我第一个拉着黑小麦就来了。”温垠忠一边往地上搬着磨好的面粉一边和记者聊起了起来。
“过去我家住着土坯房,遇上雨天摆满盆子接雨水。我和老伴儿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家里还有俩上学的孩子,是地地道道的贫困户。”回想起过去的日子,温垠忠不免感慨。
“现在好了,政府去年给我免费盖了新房,我现在是村里的护林员,每月能拿400块,老伴儿成了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也有400块的收入。孩子上学时,国家每月给发450元助学金。今年闺女毕业后,村扶贫工作队介绍她到一家公司做了会计,每个月挣4000多元。我现在是真脱贫了!”说起现在,温垠忠笑了。
塔布赛乡北园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刘鹏飞介绍,对于不同的贫困户,他们实行就业扶贫、电商扶贫和产业扶贫等不同的扶贫政策。2016年,北园子村试种黑小麦成功,注册了“塔红”商标,规划了绿色无公害小麦种植基地。2017年初,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建起了标准化面粉加工厂,目前加工厂已经投入运行。加工厂可以满足塔布赛全乡小麦的加工。这就延长了产业链,小麦变面粉提高了附加值。他们还将借助网络优势,将北园子村的农畜产品和土特产销售到全国各地。下一步,村民可以以土地或者劳动力入股的形式,加入到村集体合作社中来,提高收入。特别是今年7月,内蒙古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在塔布赛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企业扶贫现场招聘会,截至11月,全乡共有100多人在该企业就业,温垠忠的闺女就在这个公司上班。企业的介入,不仅带动了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北园子村共有397户10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户25人,目前完成精准脱贫6户16人,剩余5户9人,今年年底全部实现脱贫。”北园子村支部书记周金靠对记者说。
塔布赛乡党委书记孙宇超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再次把精准扶贫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我们乡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记者在加工厂看到,黑小麦比普通小麦外壳颜色深、个头大。当记者询问黑小麦和普通小麦的收益时,温垠忠抢过话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家一共16亩地,以前种植玉米,刨去种植成本,每亩地收入才600元左右,从今年开始,村干部带领村民种植黑小麦,我种植了2亩,每亩能打500斤,按现在市场价格每斤10元来算,我这2亩地可以收入上万元了。明年,我还会扩大黑小麦种植面积,等把饥荒还完争取提前过上小康生活。”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之际,温垠忠邀请记者去他家串个门。来到他家,大门上两个巨大的红福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透着喜气。走进小院,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中也添置了不少现代化的家用电器……看得出老温对村里的扶持充满感激之情,也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扶贫一线干部的信心,更多的像温垠忠一样的贫困群众走在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北园子村扶贫工作不仅增强了农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让扶贫产业成为筑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步奔小康的基石。
扶贫就是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真正扶到根上,就是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就北园子村发展绿色无公害黑小麦种植而言,村里引导贫困群众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发展适宜特色产业的这条路走对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郑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