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社会民生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内蒙古
内蒙古新闻网  17-12-29 09:1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粮惠世界举办的气候灾害预防与应对培训班。

  巴林左旗政府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签署协议。

  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的活动现场。

  国际微笑行动内蒙古项目启动仪式。

  内蒙古医院为蒙古国家庭福祉协会培训医护人员。

  鹤类基金会。

  绿化网络。

  多年来,境外非政府组织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有力推动了内蒙古对外交流与合作。开放与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世界相融的主旨。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实施一周年之际,我们采撷部分区内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照片加以宣传。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和支持境外非政府组织来华发展,继续为境外非政府组织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更好的环境和保障;同时,衷心地希望众多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继续关注和关心内蒙古的发展,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在我区开展交流与合作,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中外人民交流、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和期待更多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与开放的中国、开放的内蒙古同行。

  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

  1991年,日本沙漠治理专家远山正瑛先生成立了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之后,他每年带领一批批日本协力队员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恩格贝,种下了一棵棵象征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常青树。在远山正瑛先生精神的感召下,从1991年到2017年的27年时间里,共有691批次、28827人,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恩格贝、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彦淖尔磴口乌兰布和沙漠等地区植树近427万棵。为表彰远山正瑛先生的贡献,自治区政府授予其“荣誉公民”的称号,国务院授予其199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国家领导人曾两次会见了远山正瑛,对他为中国治沙作出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他还荣获联合国“人类贡献奖”。

  日本伦理研究所

  一般社团法人·日本伦理研究所是1945年9月成立的一个民间团体。1985年首次提出“地球伦理”的概念。作为地球伦理的推进事业,积极援助远山正瑛先生开展沙漠绿化,1994年开始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从事沙漠植树活动,2014年开始在乌兰布和沙漠植树造林,营建象征中日友谊的“地球伦理之林”。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截至目前共计派遣沙漠绿化队2700人次,在库布其沙漠造林35万株,绿化沙漠4000亩;在乌兰布和沙漠植树10万株,绿化沙漠1000亩。

  绿化网络

  绿化网络是一家日本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总部在日本横滨。2000年至2016年,该组织组织人员先后在通辽市库伦旗和科左后旗栽了600万棵树,成活率达到63.6%,绿化面积一共37000亩。仅2017年4月至10月,栽植杨树、松树等40万棵,绿化面积1200亩。

  国际鹤类基金会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是以保护鹤类及其依赖的生态系统、流域以及迁徙通道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ICF在22个国家工作,致力于研究与保护鹤类和它们的栖息地,以及培训、国际交流、社区宣传等内容。2017年5月18日至5月21日,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际鹤类基金会、东北林业大学爱鸟协会、呼伦贝尔学院绿色北疆组织的志愿者在鄂温克旗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以“保护生态,护鸟先行”为主题的第九次“进校园、入社区、走牧户”的宣教活动。

  粮惠世界

  粮惠世界于1959年在德国注册成立,是一家致力于发展与援助的非营利组织,1987年起与中国民促会开展合作,项目领域涉及扶贫与农村发展、妇女与社会性别、环保与气候变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等。2016年7月,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通过民促会获得粮惠世界支持的《中国农村气候变化适应项目》。截至目前,在巴林右旗宝木图嘎查建造22处暖棚、22处厕所、2处青贮窖和2处蔬菜冷棚,全旗范围内举办了13期培训班,主要内容是农牧业种养技术、气候灾害预防与应对、环境保护与健康。

  大自然保护协会

  大自然保护协会(简称TNC),成立于1951年,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民间组织,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1998年应邀进入中国开展保护工作,先后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林业局、水利部等部委合作,启动了一系列全国性的保护项目。2017年,与巴林左旗人民政府达成关于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2017-2020),拟在该旗选择示范点,建立适合干旱半干旱区的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示范点,恢复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社区收益,实现精准扶贫,为中国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示范。

  嘉道理慈善基金会

  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由嘉道理家族创建,以改善贫困状况,资助医疗保健、教育、社区发展和环保项目为宗旨,以亚洲东部及东南地区为重点资助区域,并着重发展管理完善、反映社群需要但缺乏援助的公益发展项目。主要工作领域为健康、教育、扶贫、环境,宗旨是为困难人群的生活提供更大的帮助。1997年,嘉道理基金会正式成立,总部设立在香港。每年有50%的项目在中国内地开展。从2013年开始,嘉道理基金会与赤峰贫困乡村发展促进会开展扶贫助老项目。现在实施的二期项目在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太合昌村和梅林营子村。

  微笑行动

  1982年,Magee博士和妻子创立“微笑行动(美国)”,为患唇腭裂的贫困儿童及患者提供免费手术,让他们重拾生活自信。1991年国际微笑行动进入中国,2011年首次来到内蒙古开展公益手术,目前已为自治区300多名患儿提供救助。“2017内蒙古国际微笑行动——呼和浩特站”9月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圆满结束。来自美国、瑞典、南非、菲律宾等国家的70位中外医护人员志愿者为自治区68名贫困唇腭裂患儿免费实施了修复手术。

  蒙古国家庭福祉协会

  2017年4月30日,中国计生协和蒙古国家庭福祉协会合作的蒙古国家庭福祉协会医生在华培训项目在我区圆满结束。此次蒙古国派出2名妇产科医生来华接受专业培训学习,旨在提高防治妇科疾病、围产期保健等专业技术水平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自治区计生协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对实施此次培训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精心安排部署,专人负责,确保了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知识点滴

  1.什么是境外非政府组织?

  答:境外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境外合法成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如行业协会、学会、企业联合会、商会等)、智库机构(如研究中心、咨询中心)等非营利、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2.境外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境内开展活动的方式有哪些?

  答:境外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境内开展活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一种是未设立代表机构的,可以通过与中方合作单位合作开展临时活动。

  3.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领域有哪些?

  答:境外非政府组织依法可以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领域和济困、救灾等方面开展有利于公益事业发展的活动。

  4.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是什么?

  答:对于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开展活动应坚持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管理体制”。国务院公安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活动的登记管理机关;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开展活动的业务主管单位。

  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对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的登记、年度检查和境外非政府组织临时活动的备案;负责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活动提供便利和服务;负责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活动的日常管理;负责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及其代表机构违法行为的查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对境外非政府组织设立代表机构、变更登记事项、年度工作报告提出意见,指导监督、规范引导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依法开展活动。

  5.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区内活动时登记或备案流程是怎样的?

  答:在区内开展活动,应当依法登记设立代表机构;未登记设立代表机构、开展临时活动的,应当依法备案。

  (1)设立代表机构。境外非政府组织设立代表机构,依据《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内蒙古自治区活动领域和项目目录、业务主管单位名录(2017)》,结合自身主要业务范围、活动领域确定业务主管单位,取得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其设立代表机构、并获得批准文件后,再到自治区公安厅办理设立登记手续。自治区公安厅在审查材料后,准予登记的,发给登记证书并向社会公告。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凭登记证书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刻制印章、在区内银行开立账户,同时将有关事项向自治区公安厅报备。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需要变更名称、首席代表、住所、业务范围、活动领域、业务主管单位等登记事项的,首先应当取得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再向自治区公安厅申请变更登记。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撤销的,由自治区公安厅注销登记并向社会公告。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