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寄托了新期望、确定了新目标。那么,教育如何更快发展?怎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记者采访了几位教育工作者,听听他们的新年心愿。
牛石萍:让每个家庭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从教近20年,内蒙古航天学校小学部副校长牛石萍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特别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记者见到她时是中午时分,她正在组织寄宿生排队到食堂吃饭。牛石萍介绍,学校寄宿生很多,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到呼和浩特市区打工去了。
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可爱孩子们,牛石萍总觉得个个都像她自己的孩子,亲近极了。她欣慰地说:“近些年,从国家到地方,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质量均衡非常重视,频频出招提升农村牧区教育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特别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一个‘高度’包含了多少深意,对我们这些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给我们今后的教学确定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
牛石萍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绝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已通过国家义教均衡检查,这就意味着城乡学校硬件条件差距不大了。她认为,目前农村牧区学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教师软实力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的理解是,现阶段要通过学校管理的精细化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让每个家庭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牛石萍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义教均衡发展新时代,首先要培养出善于精细化管理的好校长;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想要达到质量的均衡一定得培养出一批好教师。”
记者了解到,目前,牛石萍的学校所在辖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出台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已经开始执行,市区内部分名师来到农区支教,把在名校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带到了农区,把农区原有的日常校本培训变得更加科学系统,便于农区教师软实力的快速提升。
牛石萍还注意到,不久前,国务院宣布将人工智能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课程列表,推广编程教育,培养人工智能科技人才。她说,现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目前对于农区学校而言还是个空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农区学校也有义务肩负起学生科技意识启蒙的重任。
李士安:培养胸怀大志担当大任涵养大气的时代新人
赤峰市新城红旗中学副校长李士安从教25年来,一直奋战在高中教育的一线岗位上。即使在6年前已经当上了学校副校长,成了学校的管理者,他也还是坚持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几十年来,他始终关注着国家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自豪感越来越强烈。他说,使命呼唤担当。新时代,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管理者,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把学校发展方向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扎根地域教育特色,扣准新时代脉搏,展现新作为。要积极树立“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在传承传统办学精神和思想的同时,大力促进学校优质特色化发展,提升学校区域影响力和示范性,努力培养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李士安深切体会到,新时代要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围绕“育人为中心、创新为主体”的教育观,实践“美德、笃学、快乐、担当”为核心素养的育人途径。他认为,在梳理学校办学传统,明确学校办学优势,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将办学特色定位为“大人文教育”,这是新时代下教育的新担当、新作为。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培养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时代下,教育要始终把培养胸怀大志、饱含大爱、担当大任、展示大智、涵养大气,既具有21世纪国际视野,又有实践能力的现代人、幸福人作为终极目标。”李士安说,这是他所理解的教育应有的内涵。
从李士安的激扬讲述中,记者感受到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激情与干劲。
刘实:为师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养分
2017年12月21日,内蒙古大学的师生们又迎来了一件高兴事儿:我区首家大学校园书屋——桃李书院落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这是一个专门针对学生、老师而打造的集阅读学习、文化交流、创意生活为一体的文化平台。书屋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师生,成为了他们校园里又一文化滋养地。
桃李书院在内蒙古大学的落户,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被师生们称为“萌叔”的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实。刘实说:“非常高兴能为师生们搭建这样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平台,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新的一年里,他还在乐此不疲地为这个目标努力着,他说:“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图书馆任重道远,我希望继续能为师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养分。”
采访中记者发现,刘实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辅导书籍、材料,原来,“萌叔”最近一直在认真学习、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他说,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育人,这是他在学习中感触最深的部分。
说到坚定文化自信,刘实想到了前不久从《参考消息》上读到的一篇文章,其中说到这样两件事儿: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政府给出租车司机发放录音磁带,为的是让他们尝试着掌握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而不到10年后的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在学习汉语,并能用中文唱歌、背诗。“这两件具体的事儿体现的是一种反转效应。从这些细微处反映出,中华文化已经走向世界,并且开始影响世界,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自信。”刘实骄傲地说。
对于新时代下的高校教育,刘实也有很多深刻的领悟。他说,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记者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