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传播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爱心文化理念。通过爱心的传递,志愿服务将爱心传递给了受助者,受助者在爱心文化的感染下,又会将爱心文化推己及人,不断地传承下去,使爱心之火生生不息。这种爱的传递,正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加入,同时越来越多的公益人也在思考如何让公益事业做得更持久。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散发出的爱之光不仅惠及受助者,还感染了周围一大片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团体中来。通过传递爱心与助人的理念,那些曾经接受帮助的人产生了回报社会的激情,也会投身到志愿者的队伍,经历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过程。在深圳,“中华残疾人网站”的志愿者都是身体有残疾的人,因为在社会其他领域就业时遇到种种困难,就聚集起来开展集体服务。一方面,他们开发网络服务中的低端服务工作,如接受登录工作、网页安全监测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在一起互相帮助,每一个有残疾的人都发挥自身特长,帮助另外的残疾人感受生活中的自尊;同时他们还关注和帮助社会上的其他人士,为更加困难的人提供服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助人者不是“全能”的,不能伴随受助者人生的全过程。然而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每个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救助,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激发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的能力,掌握“自助”的本领。所以,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帮助了那些有需要的群体,“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通过帮助他人,帮助他们获得生活的技能和信心,成为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比如许多接受救助的残疾青少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还能通过自己的所学所能创造财富,服务社会。
最初参与志愿服务的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做好人好事”的一种表现形式,但随着志愿服务逐步规范化、持久化、角色化,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意识到,志愿服务不能一味单纯的“帮扶”,还应该为他们找出路。呼和浩特天使公益开办月亮天使残疾服饰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同时,国家和地区也应该及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针对公益性组织给予扶持和鼓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者队伍占人口比例不是很高。被社会认可,被他人需要,感到自己的奉献有价值,作为一种“内在奖励”能够带给人持久的激励,但外在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才是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动力源泉。□毛锴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