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腾苏都在向患者了解病情
坚持学习
在1.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她走村串户,把健康带到群众身边;她勤学善思,刻苦钻研;她退休不退岗,即使病魔缠身,最牵挂的还是患者——她就是今年78岁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妇幼保健所退休医生阿拉腾苏都。
2018年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2017年12月中国好人榜,阿拉腾苏都被评为“敬业奉献好人”。1月12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一心守护草原儿女健康的白衣天使。
退休后开诊所
退休后的阿拉腾苏都依然很忙。1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阿腾专家门诊”时,很多病人远道而来,等待着让阿拉腾苏都医生看病。
“我现在虽然退休在家,但是依然放不下需要我的病人。”12日,阿拉腾苏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想起从医60多年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阿拉腾苏都于1940年出生,1957年参加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还是缺医少药的地区,孕妇分娩难产、新生儿得不到及时救治导致的死亡率很高,这让阿拉腾苏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当时国家开始提倡新法接生,阿拉腾苏都便大胆提出培训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牧区建立队办产房的建议。从1958年至1990年的30多年间,阿拉腾苏都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形式,为农村牧区培养妇幼保健员300多名,为农区每个大队培养了一至两名乡村医生和新法接生员,牧区每个嘎查建立队办产房、安排1名新法接生员,同时配备一些必要器材和药品,逐渐提高了新法接生率和住院分娩率。孕妇分娩、新生儿的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
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乌审旗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阿拉腾苏都带头开展妇女儿童疾病普查、普治工作。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阿拉腾苏都会深入农村牧区,走村串户,送医送药上门,宣传新法接生,足迹遍布了乌审旗的每个角落。一年中,阿拉腾苏都有一半时间都是在基层度过。
60多年来,阿拉腾苏都出诊,普查治疗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不孕不育等病患人数达30多万人次,诊断符合率98%以上,成功抢救孕产妇、新生儿危重病人316例。据不完全统计,经阿拉腾苏都接生的新生儿达2800多人次,她还成功实施妊娠胎位不正、外倒转术300例。
钻研妇幼保健服务技能
1977年,乌审旗妇幼保健所恢复成立,阿拉腾苏都担任所长一职。为了更好地为乌审旗几万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服务,阿拉腾苏都跑上跑下,要经费、要人才、要设备。在她的努力和带领下,乌审旗妇幼保健所不断扩大规模,医疗服务条件逐步好转。1989年,联合国妇幼卫生合作项目在乌审旗实施,阿拉腾苏都勇敢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技能、增强全旗妇女儿童的身体素质是我们全体妇幼保健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我虽然老了,但是我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向党和人民再交一份满意的答卷。”阿拉腾苏都说,她带领全所人员,齐心协力,于1995年圆满完成联合国妇幼卫生合作项目,顺利通过国家一审项目验收。
工作中,阿拉腾苏都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总结工作经验。1982年,在全国妇幼保健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上,阿拉腾苏都作为内蒙古唯一代表在大会上作了《牧区如何开展妇幼保健经验介绍》的发言。1987年,阿拉腾苏都代表内蒙古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经验交流大会,并作了题为《牧区如何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的典型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参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患者慕名而来
多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阿拉腾苏都的身体每况愈下。退休之后,阿拉腾苏都原本打算好好看看病,养养身体,安度晚年,不料,找她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更有邻近旗县和陕西等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看到患者就诊心切,她不顾自己的病情,说服家人,创办了“阿腾专家门诊”。诊所开办以来,她从不收取挂号费、诊查费,能免就免,能减则减,能缓交的就缓交,给农牧民热心的服务。
为了能给远道而来就诊的农牧民提供方便,阿拉腾苏都还专门租了一间房,方便患者吃住,有时还管患者的饭。她不分节假日,不分昼夜,随叫随到。2004年的冬天,刚刚忙完一天工作的阿拉腾苏都正准备休息,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打开门,一名中年男子满身是雪,气喘吁吁地说:“我爱人难产,已经两天了,听说阿大夫有办法,我是专门来接您的。我开着一辆四轮车,路面情况不好,恐怕要让您受罪了。”阿拉腾苏都简单地问了一些产妇的情况,得知产妇是距离乌审旗30多公里的鄂托克旗苏米图的牧民后,她二话没说,背起出诊包就走。东方破晓,产妇和婴儿终于转危为安,然而阿拉腾苏的双眼却布满了血丝,身体极度疲倦。她休息一会儿后,就踏上了返回的路途。
阿拉腾苏都工作起来,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是个病人。有时候,病人劝她休息,她还说:“不要紧,我这是老毛病了,给你们看病要紧。”2016年10月,阿拉腾苏都被查出乳腺恶性肿瘤,本来要马上做手术了,她却因为有100多名预约患者没有诊查,坚持工作十几天,诊查完预约患者才放心地离开工作岗位去做手术。(记者 范亚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