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8新春走基层  >  走转改故事   
【网络媒体走转改】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了解“可爱”背后的故事
内蒙古新闻网  18-01-23 15:19 打印本页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2日,由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四川站活动启动,记者们到达成都即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除了可爱简直想不出更适合大熊猫的词汇了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大熊猫是成都的城市代表,也是天府文化的重要象征。中国经济网记者一路参观,只见大熊猫受到人们无限宠爱而不自知的慵懒萌态。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正在吃竹子。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璐/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憨态可掬的熊猫宝宝。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璐/摄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大熊猫除了吃它们最爱的竹子之外,还有着丰富且美味的营养供应:苹果、南瓜、窝窝头……这些甜丝丝的食物可是作为熊科动物的大熊猫最喜欢的。有趣的是,为了给国宝们锻炼身体的机会,工作人员会用类似钓鱼的方式将“甜点”喂给它们。为了满足口舌之欲,这些圆滚滚的“胖墩”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爬上树,给了游客见识它们运动能力的珍贵机会。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给这种活动取了个官称,“钓猫”。

  国际舞台大放异彩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大熊猫作为“国宝”,自然走到全世界都是“明星级别”的待遇。这样一个天然的IP资源正在为四川创造越来越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门。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璐/摄

  今年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际,中法成都大熊猫生态创意产业园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这里将建设全球唯一围绕大熊猫为主题,关注人与自然、科学与艺术、娱乐与教育、生命健康以及绿色生态产业的横向贯穿的新经济开发项目。

  在去年8月举办的川港澳合作周走进香港系列活动期间,香港稼轩集团旗下稼轩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成华区达成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87亿美元,在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共同打造以大熊猫文化为主题,集大型展演、高科技体验、科普休闲、美食度假为一体的大熊猫文化艺术聚落,将建熊猫大剧院、熊猫高科技全息体验馆、熊猫客栈、熊猫美食街等,并引入熊猫《PANDA!》秀大型剧目,向世界展现四川、成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情和人文精神。

  筚路蓝缕开拓生态文化资源“富矿”

  目前,“成都大熊猫”文化品牌已在国际上拥有极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成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富内涵、最具潜力的野生保护动物文化旅游品牌大IP。然而这些卓越成绩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苦求索。

  2002年前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各方面发展极为受限。当时,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数量仅为38只,员工90余人,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政府财政拨款,而微不足道的门票收入也主要靠和成都电视台“小太阳”栏目组合作拉学生春游和秋游。在这种窘迫的经济条件下,科学研究、保护教育推广、文化旅游建设等工作都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另一方面,2002年前后,公众对大熊猫物种保护方面的了解也极为有限。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大熊猫仅仅停留在“国宝”这一教科书概念中,并没有更多的机会与欲望去深入了解这一濒危物种。

  面对这一困局,基地文化建设团队虚心学习与借鉴国内外文化传播的先锋理念,开创性地引进了各类文创合作模式,潜心探索和创新各类大熊猫文化的发展途径与模式,逐步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体系。

  记者手记

  如今,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记者们走在翠、奇、秀、幽的竹海与树林中,呼吸着些微潮湿的空气,深深地折服于巴蜀这片美丽土地的独特气质。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到处郁郁葱葱。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璐/摄

  “要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建设指示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令人惊喜的体现。例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的一些设施糅合了藏羌元素,具有川西民居的鲜明风格,展现了野生大熊猫繁衍地带所承载的文化韵味。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据介绍,今后,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在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上进一步开拓与升华。(记者韩璐)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政府买单 社区老人享受家政服务
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突泉县第五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
首届辽上京冰雪文化那达慕开幕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职名单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职名单
•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张韶春、杨伟东为自治区副主席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职名单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 2017年,内蒙古纪委“拿下”了这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领导干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主任任免名单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