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牧民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农村牧区稳则天下安,农牧业兴则基础牢,农牧民富则国家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区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目前全区尚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牧业经营性收入,农畜产品加工和旅游等产业主要依存于农牧业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全面激活农村牧区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系广大农牧民的福祉,关系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现代化的质量,更关系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乡村振兴,内蒙古怎么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里这些让人眼睛一亮的论述,让参加自治区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心情激荡、期待满怀,他们在讨论、沟通、交流中,纷纷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产业支撑 农牧业更强
“乡村振兴不能只有一座漂亮的空房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觉得首先要从产业振兴入手,重视产业发展,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人大代表、乌海市委书记史万钧认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牧业产业。
“在乌海就是要以推进葡萄产业提质增效为重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极推广葡萄专业村、葡萄标准园生产经营模式,引导葡萄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进程。同时,推进差异化、个性化、集群化葡萄酒庄、酒堡建设,培育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特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史万钧说。
郭健代表建议农村牧区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提到乡村振兴,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说,就是农牧业的充分发展,因此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各地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牧业。同时要抓好地域品牌建设,编制好品牌发展计划,建立产品全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农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农民和企业,如何联结他们?许振金代表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双赢,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涉农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探索、努力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部门联动、行业自律、企业引导、专业合作、农牧民全程参与的高端农牧业发展体系。
徐振金的观点得到了政协委员、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赵永华委员的认同。“只有产业兴旺了,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出来了,乡村才可能真正振兴起来,农牧民才能真正富起来。”赵永华说,2017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平稳运行,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52亿元,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到47%,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各地要科学合理使用好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专项资金,采取旗县试点示范、“以奖代补”、开展宣传推介等方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力争2018年创建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100家,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超过50%。
内涵丰富 农村牧区更美
内蒙古幅员辽阔,农区、牧区、林区、垦区情况差异较大,各地如何发挥自身地域优势?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牧区的发展早已不单单停留在经济范畴,而是包括生态、文化、社会治理等全方位变革。规划先行,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农牧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于清理代表建议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具体的措施,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政协委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系副教授、包头市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陈海荣看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借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内蒙古正在书写新时代答卷。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区草原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升农村牧区优秀传统文化。要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文化下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繁荣农村牧区文化市场,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为农牧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陈海荣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深入农村牧区,贴近农牧民,推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深化改革 全面发展更灵活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牧区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才能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吸引人才、技术、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流向乡村。
“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是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承包地‘三权’分置后,党中央在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给农牧民群众吃下了又一颗定心丸,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盖志毅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农村牧区土地制度稳定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长期稳定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牧区基本土地制度一成不变。要辩证地理解农村牧区基本制度,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例如,农民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换土地,村集体经济可以把荒地等改造成耕地,对村集体内的无地农民进行调剂。”
“农牧业基础设施是农牧业生产的物质载体,是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力、建立现代农牧业的基础。滞后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就是融资困境。”自治区人大代表张俊勇认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风险大成本高、可抵押资产规模较小、信用担保体系缺乏等制约农牧民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创新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产品,解决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融资困难的难题。
“基层特别是农村的人才很匮乏,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强力推进,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主体。”人大代表、巴彦淖尔市“种植大户”王五厚说,实现乡村振兴还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扎根服务“三农”工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我非常有信心!”王五厚补充道。(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