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此君从小成绩优异,考入名校,本科后又赴美读研究生。但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近年来,有关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有调查显示,18—29岁的年轻人中有52%的人表示曾经屏蔽父母查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微信好友。从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到成立“父母皆祸害”小组,从“吐槽”过年父母逼婚到有关“中国式父母”的讨论,互联网时代,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看起来好像越来越“差”了。
其实,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摩擦碰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摩擦中反思与成长,加深彼此的情感依托,才是亲子关系的应有之义。而在反复的争吵中“破罐破摔”,抓住彼此的过失不放手,只会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走向“死胡同”。
要知道,并没有一百分的父母或子女,实现代际和解的第一步,是接受彼此的“不完美”。
子女成年后的亲子关系需要重新构建,亲情里的症结也需要主动化解和修复。相比于“拉黑”这种相对极端的做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纠结与矛盾,以交流沟通修补关系的漏洞,效果或许更好。如果把亲子关系看作乐器的弦,“拉黑”则说明弦绷得太紧,而沟通则是让这根弦放松下来,张弛有度才能奏响美妙的乐章。
放下“我怎么说你也不懂”的执念,尝试有效沟通才是解决之道。有人觉得自己的“三观”和父母不合,聊天也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但其实,实现相互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曾有活动召集子女和父母去陌生的地方待48小时,以达到重新认识彼此的目的,子女们看到了父母的另外一面,甚至觉得自己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了解他们。
有心理学专家说,人生固然受到儿时经历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要对成年后的人生负起责任。以坦然的心态和沟通的意愿面对并解决亲子关系中的问题,把目光聚焦在成长与蜕变中,让亲情回归本来的模样,离实现“代际和解”或许也就不远了。
《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06日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