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过后,阿木古楞走上了舞台,落座后把麦克风插到皮靴里,琴弦轻轻一拉,悠扬的马头琴声钻入耳朵里,挠人心扉。
台下,一岁半的恩和阿木尔蹲在地上,静静地听着爸爸的演奏。
远处,阿木的妻子永庆正在换装,下一个舞蹈节目,她要登台表演。
马头琴演奏结束后,阿木古楞抱着儿子静静地看着妻子在舞台上欢快地跳舞,记忆闪回到10年前。
阿木古楞一家(新华网李倩摄)
2008年,来自锡林郭勒盟的蒙古族小伙子阿木古楞和来自阿拉善盟的蒙古族姑娘永庆通过考试,走进了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的大门。两个来自内蒙古最东边和最西边的年轻人,因乌兰牧骑而结缘。
彼时,他们与梦想相伴,唱着,跳着,努力着,奋斗着。在默默的相守中,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在最美的青春里,收获了满满的梦想和甜蜜的爱情。
阿木古楞在演奏马头琴。(新华网李倩摄)
10年里,两人跟着乌兰牧骑走遍了土默特左旗的乡镇村落。结婚生子后,他们经常带着儿子下乡演出,队友们都叫恩和“小乌兰牧骑”。在下乡演出中,在排练中,夫妻俩亦友亦师,探讨业务,钻研创新。队友笑言,他们不是娶嫁了彼此,而是一起嫁给了乌兰牧骑。
现在,阿木古楞和永庆都是队里的骨干。永庆善舞,阿木古楞是多面手,马头琴、呼麦尤为拿手。凭借精湛的表演,2017年,阿木古楞在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上获得“一专多能”一等奖。
永庆在演出前整理服装(新华网李倩摄)
缘起乌兰牧骑,扎根乌兰牧骑。阿木古楞说,正是因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和妻子才能因缘会际。乌兰牧骑给了他们施展才华和实现梦想的舞台,一次次的下乡演出,让他们对乌兰牧骑有了更深的认识,“文艺惠民是个大概念,具体到我们个体,就是要努力演好每一场,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节目”。
舞姿妙曼,高歌悠扬。10年间,他们绽放芳华。再出发,他们初心依旧。(郝芳芳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