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8新春走基层  >  行走内蒙古大地   
【新春走基层】脚步迈向新风景 笔端记录新故事
内蒙古新闻网  18-03-02 08:0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编者按】

  年年走基层,处处都有新故事。这个春节,内蒙古日报社的记者们奔赴北疆各地,进农村、入社区、走企业……

  用笔墨和镜头描绘、捕捉人们生活的细节,反映群众最真实的幸福与愿景,于亮丽的风景中感悟基层的变化,于火热的生活中体察新时代的脉搏。

  一路走来,采写刊发了很多接地气、冒热气,充满书香味、泥土味的报道,推出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融媒体产品。

  在“新春走基层”中,大家都收获了不少感悟和体会,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感受青城脱贫攻坚正能量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村,采访该村贫困户乔巨财。两年前,村里把他家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并制定扶贫计划,给他家发放羊、赠送光伏发电设施,还靠补贴政策让他家搬进新居。2016年,乔巨财靠帮扶办起焊接加工厂,勤奋劳作,一鼓作气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与乔巨财一同接受采访的榆林村民政协理员郭桂花告诉记者,平日里一向寡言少语的乔巨财,现在经常哼着小曲前往焊接加工厂干活。听说记者要来采访,他和妻子换上平日不舍得穿的新衣服。“我最想和记者说道的就是我那辆崭新的白色越野车。原本打算有了钱买一辆面包车用来拉货,没想到的是,扶贫力度这么吃劲儿,一下子让我圆了SUV的梦想。”乔巨财妻子在旁插话说:“刚入住140多平方米新居室时,高兴得睡不着觉。幸福来得太快了,像做梦一样。”

  乔巨财家新房里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与之前一家老少挤在20多平方米的土平房里形成天壤之别,记者禁不住夸赞他家终于迎来了生活的好光景,乔巨财开心得像个孩子。他不无感激地说,是党的惠民好政策及各项帮扶举措,助力他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新春走基层”让记者由衷地感受到,呼和浩特市脱贫攻坚力度之强劲,以及全市各旗县区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共同书写着“拔穷根摘穷帽,共同致富”的新时代壮美篇章,由此生发的一股股正能量,在乡村田野和街区巷道间传递。(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秀玲)

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换了个活法

  在2018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赤峰记者站在松山区选取了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进行了报道。我和王塔娜记者一起采写了《移民新村里的增收账》和《搬迁后的新生活越过越红火》两篇稿子,分别采访了上官地镇头把伙村种大棚蔬菜的吕洪文和岗子乡高峰村西南沟组养殖大户牛井友。报道通过对比搬迁前后这两位农民住房、交通、生产等条件的变化,折射出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巨大成就。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程,它是对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扶贫的重要抓手。在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搬了事”,不但要让困难群众住上好房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都能有一项能发家致富的好产业。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吕洪文,迁入移民新村后种大棚蔬菜,一年中种了一茬香瓜和一茬番茄,除去种苗、水电等成本,纯收入就能达到3.3万元。而养殖大户牛井友去年卖了9头牛,就赚了6.3万元。

  这两位农民经过易地扶贫搬迁后,不仅经历了一次农村居住形态的转变,更经历了一次产业发展的变革。后续产业的同步跟进,让他们增收致富收到了立竿见影之效。采访中,记者听到吕洪文、牛井友和当地乡亲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给我们贫困户换了个房子,更让我们换了个活法!”这句平实、坦率、真诚、毫不做作的话,让记者心中一震,易地扶贫搬迁对于政府来说是一项工作,但对于这批贫困户来说,它足以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永升)

感受巴彦淖尔大地的发展活力

  春节期间,巴彦淖尔市城乡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欢乐喜庆气氛。记者在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等地街道社区、乡镇村组采访,感受百姓的生活变迁,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声音,近距离感受巴彦淖尔大地的时代脉动与发展活力。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巴彦淖尔市农牧民正在乐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老百姓的小日子越过越殷实,越过越红火。头道桥镇新丰村村民杨继文精心栽种10亩果树结硕果,每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沙海镇永爱村种粮大户张会胜经营着300亩土地,“傍”上龙头企业,种植订单小麦年收入28万元;狼山镇富强村五组村民白挨喜办起农家乐,端上“旅游饭碗”,年纯收入20万元……即使是一些特殊困难家庭,也在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逐渐摆脱困境,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从众多采访对象质朴的话语里,从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有着满满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八百里河套不仅物质生活充裕丰盈,扑面而来的还有干部群众争先发展不甘落后的“精气神”。五原县电商产业园区年轻创客们通过互联网将河套土特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推动园区销售额几何级增长;头道桥镇新丰村果农张文义正在筹资建果窖、建网店、打品牌,规划绿色产业链;石哈河镇贫困户季金堂在精准帮扶下拾起电焊手艺,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农村牧区的生活环境变好了,农牧民的收入提高了,他们振兴乡村的心劲儿越来越足了,正用实际行动耕耘新农村,播种新希望。

  我们相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巴彦淖尔市“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发展画卷会越绘越美,170万各族群众将会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继旺)

最好的故事总是在基层

  春节前,来到阿尔山市白狼镇于超家,在他们家体验马拉爬犁的游客多得出乎我的意料。坐在热炕头上,于超用家里的电视给我们播放起了他最近给游客们拍下的视频和照片。这两年,随着阿尔山冬季旅游逐渐升温,于超家的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他家的变化是阿尔山4万名旅游从业人员增收致富的缩影。

  2月11日,在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一场农牧民自办的春晚,让我感受到了基层群众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体会到了在城市里体会不到的“年味”。如今,富起来的西日道卜嘎查村民们不再沉迷麻将桌、酒桌,精神不再“贫困”,就连家庭邻里的纠纷都少了许多。在这里我看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和谐景象。

  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村民包金锁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装了假肢的他,走路急了都要摔跤。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勤奋的包金锁没有选择向生活低头。采访中,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滔滔不绝地讲着他明年的各种致富计划。包金锁身上的踏实上进、勤劳智慧深深地打动了我。

  最好的故事总在基层,这个春节,一个个带着温度的鲜活故事,让我的稿件增添了一份亲和力和感染力。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在新春行走于农村牧区,走访基层群众,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他们过去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展示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盼憧憬,这是我新闻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经历。

  虽然今年的“新春走基层”即将落幕,但我知道行走基层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敏娜)

“小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点

  对于我的记者生涯而言,“新春走基层”绝非陌生词汇。作为一名驻站记者,深入基层更是家常便饭。然而,2018年的“新春走基层”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昂首步入新时代而更具意义。

  腊月中旬起,年味渐浓时,我便开始了今年的“新春走基层”。做客牧民家、追随乌兰牧骑慰问、来到智慧牧场、探访村规民约,在历时13天的“新春走基层”中,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的第一个春节,人人都有故事,事事都可成新闻。在采访过程中,我接触了众多“小人物”,采写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

  在采访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每一位“小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点,折射出新变化。苏尼特右旗有一位老人虽已年过古稀,却依然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目的只有一个:不给政府添负担,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赶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乌珠穆沁草原上的村规民约让牧民们从我做起,向铺张浪费现象坚决说不;

  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牺牲了自己的假日,为行动不便的牧区老人送去欢乐。“累吗?”面对我的提问,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苦不累,因为我们也是‘兵’。”

  在苏尼特左旗牧民家吃的那一顿蒙古包子,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包子。就像女主人贺喜格陶格陶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就像这蒙古包子一样,美滋滋的……

  采访中,每一位“小人物”身上都有一种可贵的品质,令人动容。他们真实地生活在新时代,有自己平淡的日子,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小人物”的梦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汇聚成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时代洪流。(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巴依斯古楞)

“新春走基层”是一次暖心之旅

  对于记者而言,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既是一项工作任务,也是一次发现之旅、暖心之旅,通过一个个深入细致的采访,聆听着被采访对象叙述着生活的变迁和如今幸福的生活,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内心的喜悦,真正体验到党的好政策所给予他们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采访贫困户李社情一家。2月2日正值腊月十七,在海勃湾区扶贫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冒着严寒来到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地村贫困户李社情的家里,了解这户人家的脱贫故事。李社情一家共五口人,他与妻子均无固定工作,家中3个孩子同时在上大学,而李社情因患病做过大手术,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了解到他们一家的情况后,我猜想巨大的生活压力会让这个家庭很悲观。但从一进屋开始,我的想法就发生了变化。在简陋的屋里,他们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炸麻花、打扫卫生,为春节做着准备,从他们脸上看到的是幸福以及对生活的希望。而这份幸福和希望正是源自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持续关怀。“儿子上大学一次性4万元补贴,两个女儿也有助学金的补贴,而李社情也享受到了二次医疗救助……”正是这汇集着民生关怀的一项项暖心政策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再一次撑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与李社情聊天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恩,在他发自内心的感谢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乌海市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努力践行了“不让一名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做到了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通过“新春走基层”,我深深认识到,记者只有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才能发掘出好的新闻,才能写出精彩的中国故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郝飚)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