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人物   
患癌医生张晨芳:帮助癌症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内蒙古新闻网  18-03-14 09:54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张晨芳和她的团队(后排右二为张晨芳)

  今年50岁的张晨芳是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主任。2009年以来,张晨芳和她的团队共为3000余名癌症晚期患者提供了临终关爱。其实,张晨芳也是一名癌症患者,曾经做过两次大手术。但是,她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不忘初心,和患者、义工互相共勉,笑对人生。

  抗癌心路

  3月2日,记者见到了张晨芳,她的身体看上去十分虚弱,但是精神状态很好。张晨芳的工作是为癌症患者做临终关怀。见惯生死,她已经有了一种超然心态。

  张晨芳患有子宫肌瘤,起初没当回事。在2016年的一次检查中,她发现肿瘤已经长到不得不处理的地步。“当时宁养院项目正在进行两年一次的验收,我就想等8月份验收结束后再做手术。可没想到等到8月底验收完,我已经出现体力不支了。”张晨芳对记者说。2016年9月,张晨芳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完成子宫全切手术。在术后大病理诊断中,她的肿瘤被诊断为恶性,对放化疗都不敏感,极易复发。2017年6月,肿瘤在她的盆腔内复发。“第一次手术后两个月复查一次,就这样,发现转移病灶时肿瘤已经长到五六厘米了,从住院到手术仅仅12天时间,肿瘤又长大一倍多。”张晨芳说。第二次手术整整做了9个多小时,这次的盆腔肿瘤切除术还切除了部分结肠和膀胱。每天,张晨芳要带着尿袋和粪袋生活,这是她心理上最难接受的。这次手术后,张晨芳的身体消耗严重,体重从79公斤降至49公斤。可病魔仍没有放过她,术后仅3个月,肿瘤再次复发,这次再无手术机会。目前,张晨芳通过靶向药物治疗,病情暂时得到控制。为了方便家人照顾,张晨芳搬到父亲家住。两个哥嫂轮流来照顾她和患尿毒症已经透析5年的父亲。

  张晨芳告诉记者,她从事的工作就是为癌症患者做护理指导、心理疏导,给予他们最大的人文关怀。工作中,她对接触到的每一名癌症患者和家属,都会进行换位思考,想着如何让患者和家属接受事实。其实,这个心路历程十分艰难,多数情况是先让患者家属接受,再去慢慢让患者接受。这对患者而言,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而她自己作为患者,是要直接面对,必须接受。她告诉记者,癌症患者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很重要。在她以往临终关怀的患者中,有的人到现在还与病魔做着斗争,并且加入了义工队伍,服务于其他癌症患者。

  为患者提供无偿服务

  由于生病,张晨芳现在家休养。年前,那些曾经得到她“关怀”的癌症患者和家属们特意给她带来了慰问品和精神慰藉。“9年来我和团队成员为无数癌症患者提供了关怀服务。如今,有许多癌症患者和家属们自发加入到宁养院组织的义工队伍中,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张晨芳说,这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

  张晨芳告诉记者,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成立于2009年9月,是全国第31家宁养院,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临终关怀医疗慈善服务机构,主要为包头周边的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宁养医疗服务。9年来,张晨芳和她的团队成员共为3000余名癌症晚期患者提供了无偿服务。

  患者张喜平就是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接受“关怀”的一名癌症晚期患者。他发现自己患上淋巴瘤时已经是Ⅲ期,出现肺转移。2016年6月,张喜平做增强CT显示脑部有0.7厘米的肿瘤。在临终关怀中,医务人员对张喜平进行指导用药、管理疼痛、心理疏导。现在,张喜平活跃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张晨芳说:“年前张喜平和义工们来家里慰问我。他告诉我,他现在身体特别好,已经四五个月不吃药了,疼的时候吃片止痛片也能对付。”

  据张晨芳介绍,张喜平患病后,除了治疗,闲下来的时间他会参加各种义工组织的社会活动:关爱老人、助学、义务植树、清理垃圾、社区演出……化疗期间他还上了电工培训班,考取了电工证。服务社会给他带来了满足感,对他的疾病治疗也大有好处,尤其是与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很多医护人员、义工的接触,让他感受到尊重生命、大爱无疆的精神品质,给了他抗击癌症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张喜平不仅收获了包头道德模范、包头好人等荣誉,还达到与肿瘤“和平相处”的治疗目标。

  凤女士的丈夫是一名结肠癌患者,2016年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接受服务3个月后去世,留下凤女士和3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上高中,最小的还没上幼儿园,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的医护人员和义工得知后,协调东河区相关部门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还帮凤女士联系上了工作。后来,凤女士也成为宁养院的义工,参与宁养院组织的活动。

  “如今,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像张喜平、凤女士这样的患者和家属加入到义工组织的就有10多人。”张晨芳介绍,过去,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义工主要是大学生,现在吸引了很多社会力量参与,与东河区各义工组织也有广泛交流。“包头有一个凝暖聚爱协会,它的发起者也是宁养院的一位患者家属,他们经常组织患者、家属和义工参与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张晨芳说。

  重病缠身依然想着患者

  现在,张晨芳的体力比较差,无法去医院工作,但她每天都要浏览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的网站,关注患者的情况,通过电话与同事们交流,给出意见和建议。她希望人们能理解癌症患者,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张晨芳告诉记者,有一位60多岁的患胰腺癌老人,不愿意与人交流,医生告诉老人的3个女儿在老人患病期间轮流陪伴,慢慢引导他,把他说的话都用本子记录下来。通过这个方式,原本感情生疏的父女关系,在记录的过程中女儿理解了许多父亲当时做一些事的初衷,渐渐消除了隔膜,关系处得也融洽了。等到老人去世时,本子上记录了好多儿女们原来都不知道、不理解的事情。这个记录本对于他们来说变得尤为珍贵。还有一位患者,妻子是一位老师,她也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将丈夫的话记录下来,留作纪念。

  据张晨芳介绍,她们经常使用的关怀服务方法是“四道原则”,引导患者对家人“道谢、道歉、道爱、道别”。“道谢”,亲人为患者服务的过程,患者要表达谢意;“道歉”,因为很多患者情绪不好,向亲人发火,患者要表达歉意;“道爱”,患者要把对夫妻、父母、子女,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说出来,表达爱意;“道别”,患者要不留遗憾。这些方法,让患病后的张晨芳更加懂得感恩。她说:“我们家不富裕,年近80岁的老父亲每周要做3次血液透析,我得病一年多来已经花费40万元,现在每个月的治疗费用将近1万元。我遭遇困境后,医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发起了轻松筹,很短的时间内就筹集了14万元。”

  张晨芳说,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了,过几天她就可以去户外走走了。到时,她也想参加志愿者们组织的户外运动,像其他患者一样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恩生活。(记者 杨晓红 摄)

[责任编辑 郭惠超]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