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北京儿童医院每天都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这让从医20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亚声十分感慨:“很多患者对全科医生不太信任,宁肯来大医院排长队。”
全科医生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一环。根据国际经验,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为居民提供长期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能解决患者80%以上的健康问题,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现在国家很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使用,每个社区都有4至6名全科医生,设施和人员都很完备,但分级诊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刘亚声代表说。
刘亚声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年定期给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但去检查的人很少,检查后即便发现问题,马上去医院门诊再次就诊,而不会在社区或卫生院就地诊治。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一年4次面对面随访,但真正做到相互配合、达到随访目的的少之又少。“这都是因为‘健康守门人’不到位、不给力,造成老百姓不信任。”
“全科医生在理念上有误区。”刘亚声解释说,专科对疾病关注得多,全科医生则是以人为中心,提供的诊疗是“熟人医疗”。解决“熟”的问题,就不能留在诊室等病人上门,要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去。“只有跟居民心贴心,社区居民才愿意反复去找全科医生看病,才能发挥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作用。”
好医生离不开好的培养机制。目前,全科医生的发展还面临着教育和培养制度较落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待遇普遍较低、难以留住人才等瓶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刘亚声代表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应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级医院的沟通协作,加快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