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000米以上,北纬29度—53度之间,夏季最高温度不超过30度、昼夜温差保持在15度以上……这样看似“不太友好”的生长环境,却能孕育出干物质含量高、营养成分多的冷凉农畜产品。
“河北北部、黑龙江齐齐哈尔和牡丹江一带、云贵川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以及内蒙古大部地区均分布有冷凉生态区。我区冷凉生态区总面积占全区农牧业生产总面积的70%,在这里开发冷凉资源、打造品质型农畜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介绍起我区冷凉资源,全国人大代表、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如数家珍。
目前,城乡居民生活正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此形成了对高品质农畜产品巨大的需求市场,给优质农畜产品带来诸多机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与郭艳玲想法一致。“农业部确定2018年为农业质量年,发展品质型冷凉农畜产品成为我区农牧业生产的突破口之一,也是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法。”
2008年,我区提出冷凉蔬菜这一基本概念以来,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已有10年历程,冷凉蔬菜种植面积扩展到50万亩。郭艳玲代表说:“我们建立起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自主研发系列冷凉蔬菜专用机械,研制系列生态制剂,攻克了10余种病虫害防治难题。试验示范新技术40项,累计增效1.35亿元。”
冷凉产业与我国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理念相适应,把内蒙古高寒、冷凉、干旱这一农业发展劣势转化成了品质型农牧业发展的优势。优势已经显现,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郭艳玲代表说:“过去,我们没有重视冷凉资源的开发,对这个自然规律下形成的农畜产品,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探究——冷凉生态区域内优质农畜产品的种类及分布尚不精准,区域规划不健全,指标体系有待建立,除冷凉蔬菜外,其他农畜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冷凉产业起步较晚,人才极度缺乏。对此,郭艳玲代表认为,需从长远处着眼,组建冷凉经济带产业研究院,农林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解决冷凉技术研究及开发推广问题,使品质型农畜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为农牧民增收开辟新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