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8全国两会  >  重磅   
打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把脉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新闻网  18-03-17 16:52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陈新有代表:简政放权是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源头活水。

  郭安代表:构建“群众点菜、后厨配菜”的“中央厨房”式政务服务。

  安庭委员:有了法治化保障,“放管服”成效才可持续。

  蒙晓灵委员:更加合理透明的制度,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代表委员们表示,“放管服”改革给企业“松绑”,给百姓“解绊”,为市场“腾位”,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通过简化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可有效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适应全球竞争趋势的迫切要求,有利于疏通企业办事的‘堵点’,缓解企业感受的‘痛点’。”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新有代表说。

  “简政放权带来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的营商环境,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企业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职能部门办事也有章可循。”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蒙晓灵委员说,更加合理透明的制度,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在四川,去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百万大关,全省市场主体总户数从商改前344.2万户增加到494.9万户,增长43.8%;在海南,全省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8万户,增长15.8%,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比较充分的就业。

  科学监管,提高效率和透明度

  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放管服”改革,就是要让监管更精准、执法更规范。

  政府能腾出手脚加强监管了。“砍掉一批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改变了一些部门习惯等人上门审批的工作方式,让政府部门有精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陈新有说。

  “审批的事项少了,准入的门槛低了,监管就必须更加严格。”江西省南昌市市长郭安代表说,南昌启动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按照“大数据、大监管、大运用”理念,推出企业监管警示系统,据此有效开展信息公示、联动监管和联合惩戒。

  “以前审批监管分离、部门间监管职能交错、信息不共享等问题突出;现在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制度,职能部门边界清晰、监管有法可依,逐渐形成了审批监管一体化,提高了监管效率和透明度,执法更文明公正。”北京希肯琵雅国际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庭委员说。

  简政是“减法”,强监管是“加法”,优化服务则是“乘法”。过去5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让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一站式服务利企便民。

  创新方法,做好服务文章

  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坚持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简政放权是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源头活水。”陈新有说,改革越往后越进入深水区,越需要啃硬骨头,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要在审批目录清单的基础上,逐步向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迈进,使政府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规定必须为”,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真正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

  陈新有表示,同时要注重“管”字,针对公共安全、重大民生等事项,要切实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地方政府专业人员和技术设施配置,增强地方政府管理能力;政府更要创新方法,做好服务的文章,加强企业发展全过程服务,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转型升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管理等,以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郭安表示,一方面,应进一步明确政府权限,建立政府权责清单,强化政务公开,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无忧的亲清政商关系;另一方面,要把“群众办事是否方便”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加快构建“群众点菜、后厨配菜”的“中央厨房”式政务服务模式。

  “对于‘放管服’涉及的重点领域,还没有立法的,应当尽快启动相关立法程序,至少是启动先期调研。”安庭认为,有了法治保障,“放管服”成效才能可持续,才能让企业家们安心。(记者 齐志明 丁怡婷 李昌禹 闫 旭)

  《人民日报》( 2018年03月17日08版)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