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后旗土镇段些村:走出一条“菜单式”养猪致富路
内蒙古新闻网  18-04-09 15:59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在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中,察右后旗安监局帮扶工作队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土牧尔台镇段些村的贫困户就是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出了一条“菜单式”养猪致富路。

  “拆旧迁新圆美梦,发展产业稳脱贫”。笔者在土牧尔台易地集中搬迁新村看到,原二大同村贫困户祁旺正拿出饲料给猪仔和母猪喂食,大猪小猪簇拥在一起,在饲料槽里抢食。前不久祁旺家的两头母猪刚刚生了19只小猪仔,老两口喜在眉梢,甜在心里,天天盘算着19只仔猪的收成。

  去年,祁旺拆除了二大同村的危旧土房,被集中安置搬迁到新村,房子倒是没的说,一辈子的新房梦总算实现了,但是搬出来吃什么、喝什么?成了两口子的烦心事。该旗安监局工作队按照易地扶贫搬迁确定的“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总思路,通过和村民商讨,外出考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先行先试,鼓励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

  “去年我试着养了两头母猪两头肉猪,收入挺好的,两头肉猪收入4000多元。前几天两头母猪生了19头小猪,每头小猪能卖500元左右,全部卖出去总共能收入8000多元。这下我心里总算是踏实了,既住上了新房,又有稳定收入,年底不仅能脱贫,我还要致富。”二大同村民祁旺高兴地说。

  去年段些村贫困户养猪收益都非常好,带动了周边村生猪产业的发展,今年村民养猪积极性非常高。祁旺家的猪仔在当地就能脱销,这样一来祁旺家这一两个月就能收入8000多元。

  看着贫困户积极的卖猪、养猪的场景,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志成不经想起了刚开始动员村民发展养猪产业时的情景。

  赵志成告诉笔者,刚开始他们给村民提出走养猪致富路时,大多村民都不认可。驻村工作队便多次走村入户召开座谈会,通过做工作、搞宣传、详细分析市场行情、动员村民养猪。同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那就是哪户养猪,驻村工作队就积极协调给他们补贴盖猪圈。在这种多项措施并举的情形下,贫困户们慢慢地提高了认识,积极参与到菜单式养猪的行列里。

  “老党员充当领头兵,脱贫战争一定赢”。在段些村养猪的贫困户能稳定增收,这与基层党员的引领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付出“功不可没”。据赵志成介绍,当时群众的抵触心理非常重,生怕费了一年的辛苦,猪肉卖不出去,猪仔又没人要。就在这时,村里的老党员率先垂范,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去年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来我们村给大家开的座谈会,引导我们如何发展生猪养殖,我带头买了两头猪,养的效果挺好,受益了,一头猪平均挣2000多元,一共挣了4000多。3200就脱贫了,所以我挺满足的。今年我一次性买了10头猪,销路不愁,咱们的产品是最绿色最无公害的东西,所以我非常有信心,我这个老党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村民们看到我去年挣钱了,今年又买了这么多猪,大家养猪积极性都很高。”龚家村72岁的老党员马俊如是说。

  通过发展生猪养殖,让村民获得了少则三四千元多到一万多元的收入,村民们今年还计划加建猪舍,扩大养殖规模。而这些,在2016年之前是不敢想的。照这样发展下去,段些村委会在年底整体脱贫是没问题的。

  “贫困群众翻了身,非贫困户怕变‘穷’”。从去年第一期养猪项目启动到今年第二期养猪项目开展,贫困户的养殖经验不断提高,参与的贫困户户数不断增加,贫困户的家庭纯收入在不断递增。这让村里的非贫困户真是坐不住了,再不动可真要变“穷”了。

  “他们的家庭收入在政府的帮助下不断增加,到年底,这些贫困户不仅会脱贫变成非贫困户,甚至会超过我们变成富裕户。如果我们还按过去的老一套生活,恐怕到年底就成了‘新的贫困户’了。我虽然不是精准扶贫户,但是我要努力,不能让他们超过我们。所以,我今年也捉了四头猪,380元一头,按去年行情,到年底挣8000块钱没问题。”龚家村非贫困户安亮告诉笔者。

  笔者从村民的欢声笑语中可以看出,如今的段些村委会村民已不是几十年前思想落后、好吃懒做的状态。今天在驻村工作队和各级包扶干部、老党员的引领带动下已经变成了你追我赶、互学比拼的新型农牧民。让你感觉不到谁是贫困户,谁是富裕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土牧尔台镇段些村的“菜单式”养猪产业已经形成,大家都在自力更生,努力拼搏,积极为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奋斗着。(通讯员 刘根旺 达林太)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