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轩
唐克轩研发的青蒿软糖。
2015年10月5日,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可运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青蒿素也因此走入大众视野。然而大众不知道的是,在青蒿素受关注之前曾因太过“小众”,围绕其的科研工作一度举步维艰,坚持下来的科学家也并不多。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唐克轩教授便是其中一人。
十五年来,唐克轩带领团队破译青蒿“基因密码”、培育高产量青蒿素的青蒿品种、研发低成本预防疟疾产品。“现在大众对青蒿素、对中草药的认知越来越多,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会有更大前景。我认为科学家的工作就是造福人类,工作难、经费少又怎样,最终能作出贡献就够了。”
半个月前,记者第一次在上海交通大学青蒿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领域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见到了唐克轩,当时着一身西装的他是主讲人,在短短一小时内,他通过一张张PPT简单概述了这些年自己及其团队在青蒿素领域内的重大发现及突破。
破译青蒿“基因密码”
这些年,唐克轩和团队破译了青蒿的“基因密码”,即对沪蒿1号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及相关分析,这是青蒿“基因密码”首次被破译,也是本草基因组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他们成功培育了高产青蒿素的代谢工程青蒿品种——现在市场上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普遍为0.8%~1.2%,而他们培养的新品种含量则高达3.2%。
PPT里书写的是能展示于人前的成果,而PPT背后,唐克轩及其团队的艰苦奋斗却难以一言蔽之。唐克轩坦言:“测序的工作量非常繁琐、复杂,很多人因此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过去诸多包括青蒿在内的菊科植物的研究因无参考基因组信息而被搁置。既然我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这个难关就必须得被攻破。”
并且,从2004年起,培育青蒿新品种也已成为唐克轩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始终觉得,只有提高了青蒿素的含量,才能真正降低青蒿素的成本,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青蒿素。
为此,唐克轩不得不带领团队长期在试验田里观察、取样、移栽、培育新品种。6月-8月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三个月,正午时分,温室内的气温常常超过40摄氏度,而这三个月恰恰也是青蒿成长的最佳时期。唐克轩还记得他和团队成员们在温室里“埋头苦干”时的场景,“只工作一会儿,汗水就会浸透汗衫,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滴落至地上,但是大家都不会抱怨”。
研发预防疟疾的青蒿软糖
众所周知,非洲是疟疾暴发地,对青蒿素需求量极大,但非洲本土种植的青蒿产量普遍不高且青蒿素含量低。
去年,在一次国际医药原料药的展会上,一名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参展商慕名找到了唐克轩,他对唐克轩团队培育的青蒿新品种颇有兴趣,但对新品种的青蒿素含量达3.2%心存疑虑,“真的有那么高?”
唐克轩将样品寄给他测试。结果这位国际友人回国一测,发现唐克轩果然所言非虚,便立刻找他洽谈合作。“未来,这个品种会在国内和非洲同步种植,我们希望能将青蒿素的市场价格从2000多元降至1000元以下,满足青蒿素的全球供应。”唐克轩向记者说道。
但推动青蒿的种植和生产对唐克轩而言只是开端,唐克轩还带领团队研发了以青蒿提取物为基础成分的具有预防疟疾功效的膳食补充剂产品,并将产品制作成携带方便、口感佳的“软糖”。“我们希望这款产品能为疟疾高发区人民和数亿饱受疟疾痛苦的患者带来福音,降低因疟疾而死亡的人数。”
从“捷径”到“泥泞之路”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青蒿素科研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唐克轩,早年却是“半路出家”,从水稻研究领域转行而来。
1981年,18岁的唐克轩懵懵懂懂地选择了当年的热门专业——遗传学,就读于四川大学。“多数同学都选择从事人类遗传学领域,但我因从小喜欢植物,所以选择专攻植物领域的遗传学研究。”
毕业之后,唐克轩的工作一直都顺风顺水的。更何况,农作物一直是国家重点研究方向,但中草药却不是。因此,对已经研究了十七年农作物的唐克轩而言,“转行”至中草药研究,如同放弃了“捷径”而选择一条“泥泞之路”。
契机发生在2002年,当时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之一的谈家桢教授对年轻的唐克轩很是欣赏,谈家桢对唐克轩说道:“中国不缺从事水稻研究的学者,可中草药研究的学者却寥寥无几。中草药品种那么多,犹如宝库,是非常有前景的一项研究领域。”唐克轩有些犹豫,毕竟彼时中草药的基础研究非常薄弱、信息不全、经费少、难度极大。谈家桢又说:“就是难,才需要有人做,科学家的职责就是攻克难点、造福人类。”这句话对年轻的唐克轩触动颇深。
一年后,唐克轩正式从水稻研究转向了中草药研究,并选择了青蒿素为主要研究对象。“一开始工作确实艰辛,几乎是从零开始,我只得一边研究一边摸索。”唐克轩笑眯眯的,用漫不经心的口吻向记者回忆道,为了有更多时间精力投身于科研工作,2012年,唐克轩主动辞去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一职,专心带领着团队在青蒿素领域大展宏图。
如今,在团队中,唐克轩是负责人,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协调各方工作;他也是老师,承担着教学及指导工作。“随和”是学生对唐克轩的评价,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他也一直好脾气地配合着拍摄需求、耐心地讲解着专业知识。采访的最后,唐克轩说:“屠呦呦先生将青蒿素带入大众视野,一生致力于挖掘青蒿素的药用价值,推动了中草药的科研发展。”而对于唐克轩来说,推动中草药的科研进展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
对话
未来对中草药的争议会有所改善
广州日报:但是,外界对中草药的争议一直不曾停止?
唐克轩:这个现象很正常。因为中草药研究非常复杂,成分繁多,基础研究又不够扎实。过去,我们对中草药研究偏向粗放型研究方式,对具体药物中什么成分起了什么作用了解得不够透彻,但未来这个现象通过扎实基础研究、用大量数据解读中草药的具体成分等方式,一定会有所改善。
广州日报:团队未来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唐克轩:第一,我们还在继续培养更高产青蒿素的青蒿品种。第二,基于已经发现青蒿素对降血脂有治疗作用,我们将研发相关新药。第三,我们还将继续挖掘青蒿素的其他医疗功效,并作为合成物,生成其他产品。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李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