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端午 留住传统文化
内蒙古新闻网  18-05-30 10:1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来临。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有着众多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编五彩绳、折纸葫芦、薰苍术、喝雄黄酒等。这些众多的习俗背后,其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我儿时的记忆中东北老家的端午节是,节日当天要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升起时上山采艾蒿,把采回来的艾蒿悬挂在自家大门的两侧,还会把折好的五颜六色的纸葫芦拴在艾草枝儿上,而小孩们要佩戴上五彩绳和香包,家中的大人们则坐在炕上,围着一大盆混合着蜜枣的江米和一大捆被水浸过的粽叶,欢声笑语中一个个饱满诱人的粽子就包好了。然而,这样的端午节只能停留在我的记忆中。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之受外来文化和商业化的双重冲击,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同越来越少,甚至端午节在不少人眼里就是吃喝玩乐的“小长假”,那些传统习俗和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已渐渐的被人们淡忘,着实令人遗憾和惋惜。

  传统文化应当保护和传承,首先要从对传统节日的习俗保护入手,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人们的现代生活中,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自己过的是什么节,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相关部门应主动牵头,针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一些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还要加大对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会更有生命力。同时,作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也都应该呵护好自己的传统节日与习俗,自觉抑制娱乐和商业气息过重的洋节入侵,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端午节如此,每一个传统节日亦是如此。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亦或是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需要考虑在这个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赵纯)


[责任编辑: 李慧宁]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