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40年 日新月异新农村
内蒙古新闻网  18-06-12 21:5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开栏语】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祖国怀抱中的内蒙古大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也发生了沧桑巨变。今日起,本刊特开设“影像述说40周年”专题,以人物、印记为切入点,以新旧图片对比的报道模式,集中彰显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我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生、扶贫、文化、民族团结、党建、价值观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反映各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初夏,黄河南岸稻苗齐欢,小麦齐舞。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城塔村康家湾社81岁的老生产队长韩子义看着新农村的一派新景不由得回忆起40年前的一幕幕。1978年春节后,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达拉特旗耳字壕人民公社康家湾生产大队的赵丑女与生产队签订了农民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协议。内蒙古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当年,赵丑女承包了家门口的14亩山坡漏沙地。为了让瘦土薄田夺高产,已经年逾50的赵丑女大胆搞水土保持工程,改良土壤,改变生产条件,让原本单产只有200斤的黄土地提高到了1500斤。

“大包干”典型赵丑女。

赵丑女的三儿子陈绿师介绍新农机和旧农具的差别。

  炙热的7月,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既是丰收在望,也丰收在握。“那天正是我初中毕业在家,突然听见远处传来的汽笛声,跑到村头土坡上放眼望去,汽车行驶排成数百米长,仿佛一条巨龙翻腾在黄土地上。后来,听母亲说是盟长、旗长们带着全盟农民代表和相关部门人员来参观她种的地,看到玉米的长势在场的人们都竖起了大拇指。14辆大客车承载着400余人开进了生产队,康家湾瞬间变成了欢乐的小山沟。”1978年夏季的一桩往事让赵丑女的三儿子陈绿师至今记忆犹新。1979年,赵丑女成了“大包干”的典型,被评为自治区劳模。她的举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让生产队冲破思想桎梏,就在这一年,康家湾全村实行了“包产到组”,解决了全村的温饱问题。康家湾轰动了整个鄂尔多斯,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广。

赵丑女当年搞水土保持工程和改良土壤用过的旧机井。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好政策的出台让人民群众分享到了改革的红利。40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统筹城乡发展、“三权分置”、乡村振兴……一系列耳熟能详的词语,标注了农村改革的光辉印记,推动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城塔村康家湾社81岁的老生产队长韩子义。

  昔日的康家湾经过几次撤乡并镇后划归树林召镇城塔村。在城塔村担任20年村支部书记的赵先荣目睹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大型机械替代了耕地的马拉爬车,即将投入运营的种养殖合作社让农民失地不失业,还增加了挣一份收入。如今,康家湾100%的农户住上新房子,学校、敬老院、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日益完善,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500元,还有几家种粮大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

  【采访后记】春风一过万重绿。据2017年数据统计,我区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了12584元。在内蒙古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伴随改革的是一个个基础建设不断完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风生态持续向好。这片草原正在越变越美,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富裕。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