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世界献血日 我们需要知道这些
内蒙古新闻网  18-06-13 09:0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当孕妇因大出血在产房奄奄一息时、当血液病患者在病房里等待血源时、当失血患者在手术室里与死神抗争时......一袋血,就点燃了生命的希望。

  300-400毫升的血液,只是健康成人全身总血量的5%~10%,却撑起了一位患者的生命和一个家庭的幸福。只因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举动,疾病得到及时救治,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您准备参与了吗?

  在您准备献血前,小编先给您科普一下,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这天是发现ABO血型系统及诺贝尔奖获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

  接下来,小编给您梳理了一些献血的相关知识,请您参考。

  献血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1.国家提倡年龄在18周岁-55周岁之间的健康公民参加献血。

  2.体重:男≥50 kg女≥45kg。

  3.一次捐献200或400ML。

  4.两次献血间隔不少于六个月。

  献血的过程大致是怎样的?

  献血时,首先认真阅读《献血登记表》背面的《健康情况征询表》:当您确认没有不适合献血的情况,请逐项填写登记表的内容,最关键的是名字和身份证号码不要写错。有不懂的可以向医务人员咨询。填好表格后进行体检,然后到负责检验的医生处,抽取适量血液做乙肝表面抗原测定和血型测定。医生在5分钟左右会告诉您乙肝表面抗原是否阳性,您是何种血型,是否可以献血。当通知您准备采血时,说明您符合献血条件,您可稍事准备,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入采血间采血。

  献血安全吗?会不会感染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血站采集血液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须销毁,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这些规程和制度从操作的层面保护献血者不因献血感染疾病和损害健康。

  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抽血检验和采血时使用的注射器和采血器材都是经过严格灭菌的一次性医疗用具,其生产厂商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严格验收并批准,使用后的血袋、针头等医疗废弃物要集中销毁,集中统一处理,不会重复使用,因此,献血是安全的,不会感染疾病。

  献血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吗?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据显示献血会影响一个正常成人的身体健康。

  首先,献血对人体血液总量影响很小。美国血库协会(AABB)认为,一个成年人献血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15%或10.5mL/kg体重,对身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人体的总血量约为体重的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献血者体重为男性50公斤以上,女性45公斤以上,每次献血200或400毫升,约为人体总血量的5%~10%。

  其次,人体血液的所有成分本身就处在不断新陈代谢之中。血液中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血小板寿命约为10天。也就是说,未献血的情况下,人体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被人体内的造血“工厂”——骨髓所生产的新生细胞所取代。献血后各种血液成分能够很快被机体造血所补充。

  此外,人体循环血量的缓冲能力很强,约有20%~25%的血液分布在肝、脾等脏器和组织内。在献血时,肝、脾等器官的血液能及时补充血液循环,不会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因此,健康成人献血对其身体没有不良影响。

  献血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好处?

  据报道,献血者存活率显著高于未曾献血者,献血总量较多的存活年龄还较长。不止如此,献血还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献血对心脑管系统有良好的远期影响。可预防、缓解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坚持适量献血可减少血液中的所有成份,减少比例最大的是血铁和蛋白,还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能有效降低动脉硬化、血栓和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

  经常献血可提高造血功能。因为自胎儿出生后,骨髓就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刺激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使血细胞的生成,经常按规定期限献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警惕几类人不宜献血

  我国《献血法》规定:提倡年龄在18-55周岁的健康个人自愿献血。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鼓励捐献机采血小板等成分血,鼓励稀有血型的个人献血。献血时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

  以下人群不适合献血

  1.性病、麻风病和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肝炎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

  3.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过敏患者,如经常性寻麻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单纯性寻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

  4.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

  5.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心肌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6.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支气管扩张肺功能不全。

  7.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较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肾炎以及慢性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慢性胰腺炎。

  8.血液病患者,如贫血、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9.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亢、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

  10.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如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严重神经衰弱等。

  11.寄生虫病及地方病患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囊虫病及肺吸虫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12.各种恶性肿瘤及影响健康的良性肿瘤患者。

  13.做过切除胃、肾、脾等重要内脏器官手术者。

  14.慢性皮肤病患者,特别是传染性、过敏性及炎症性全身皮肤疾病,如黄癣、广泛性湿疹及全身性牛皮癣等。

  15.有眼科疾病患者,如角膜炎、虹膜炎、视神经炎和眼底有变化的高度近视。

  献血丢失的血液需要多久能恢复?需要“静养”“进补”吗?

  骨髓造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补充献血所丢失的各种血液成分。献血后,水分和电解质等在2小时内即得到补充;血浆蛋白质在2~3天内回到正常水平,循环容量恢复正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在21~42天左右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献血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强度较大的体力活动以及高空、高温作业,除此之外,献血者完全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献血对身体健康无不良影响,献血后也不需要“静养”“进补”。

  献血前后应注意些什么?

  献血前

  建议先了解献血的相关要求及知识。首先要了解哪些是不适宜献血的情况,保证血液安全和献血者自身健康。

  不要空腹献血。饮食清淡即可。献血前一晚宜睡眠充足,让自己处于较好的身心状态。

  消除紧张心理,初次献血、心情紧张等往往是一些偶发的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

  献血后

  当采血针拔出后,献血者应听从采血护士的指导,食指、中指、无名指并伸,均匀压迫采血针眼处,持续5-10分钟左右,观察无渗血后再停止压迫。

  采血结束后不要急于从献血椅上快速站起,可先稍微活动下肢,促使静脉血液回流,有助于减少头晕等反应。

  采血后继续在献血休息处静坐20分钟左右,将献血手臂保持在较高位置(如胸前),有助于彻底止血。采血针眼处的无菌胶布可于献血当晚撕去。

  献血后4小时内多饮水,12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采血手臂提重物或过度用力。

  献血后压迫不当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局部渗血,表现为针眼处有瘀青或疼痛,一般一至两周即可消散。局部冷敷可减轻不适。

  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多久?

  已献过全血:6个月以后可再次献全血、3个月以后可献单采血小板;

  已献过单采血小板:2周后可再次献单采血小板,4周后可献全血。

  什么是成分献血?成分献血安全吗?

  根据血液采集方式的不同,献血可分为捐献全血和捐献成分血,即成分献血。

  捐献全血即通常说的献血,是一次采集全部血液成分的过程;而成分献血则是借助血细胞分离机,单独采集某一种血液成分的过程,也称为成分单采。目前,几乎所有血液成分均可单采,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粒细胞等。我国通行的成分献血主要是血小板单采。

  通过成分单采可获得较高浓度与纯度的某一血液成分,输给具备相关适应症的患者,既提高了疗效,也减少了患者接触多个异体血液供者的免疫风险,是输血医学所提倡的理念。以最常见的血小板单采为例,每份单采血小板含有2.5×1011以上的血小板,相当于10~15单位全血所浓缩汇集的血小板的总量。受血者只需要接受一个献血者的血小板即可达到治疗量,可以降低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和输血传染病的风险,使临床输血更安全。

  由于血小板单采要将所抽取的红细胞与血浆等血液成分回输给献血者,可能会引起一些献血者安全上的顾虑,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在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中,捐献者的血液在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全新密闭耗材中循环和分离,不会造成交叉污染。迄今为止国内外从来没有发生过单采血小板因为献血造成感染的事件。

  为什么要成分献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全血以外,血小板的需求量也是有增无减。

  在临床上,血小板主要用于救治一些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一般常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进行骨髓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以及因放化疗而引起骨髓抑制的癌症患者,其中有很多患者需要依靠不间断地输注血小板来维持生命。

  特别是白血病患者的治疗离不开血小板的支持。即使幸运地找到合适的捐献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血小板缺乏期,随时存在生命危险,需要大量的血小板才能保证移植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倡导健康适龄公民捐献血小板非常重要。

  单采血小板的体检条件是什么?

  1.符合捐献全血的各项血液检测标准;

  2.血小板计数≥150×109/L;

  3.男女体重均≥50公斤;

  4.手臂上的静脉较明显,无进针不顺史;

  5.能应约抽出两个小时来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静超 综合整理自湖北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官方微信等。)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