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标准讨论40年:重温改革宣言
内蒙古新闻网  18-06-13 19:11  【打印本页】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1978年5月11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

  这篇文章历时七个月修改,增删十数次,直接或间接参与的理论、新闻界人士数十人。在某种意义上,它所讨论的问题的方式和突破口,已经在中国知识界酝酿已久,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在特定历史节点的再度显现。在更大的历史视野内看,与其说它的诞生是石破天惊,还不如说它的出现是历史所向。

  也正因为如此,它瞬间点燃了中国社会解放思想的热情。刊发后几个月间,上百报刊转载,同主题理论文章达到数百篇,各省、自治区、各大军区负责人纷纷表态支持。从基层到高层,从新闻界、理论界到社会各界,各种讨论形成了巨大的混响,最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达成了共识,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恰因为对中国历史、中国现代化的症结有所透视,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大讨论才获得了超越历史的力量,观照当下的能力。

  它挑战了中国历史上常出现的思想禁锢,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导出解放思想的合理性和政治正确性;它将潜流变为潮水,将思想解放外化为社会开化,塑造了一种改革突破之前必有思想突破的传统;它受到了无数反驳、质疑、怒斥,但这种人人开口的争论本身,也成为它所推崇的思想解放的一个侧面;它让中国眼光对标世界视野、让曾经的“圭臬”接受常识拷问,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经由这场解放思想的大事件,中国社会的自我认知、外部认知、对社会发展逻辑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层变化。深圳蛇口树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广告牌,而不必担心犯思想罪;北京首钢开启“利润留成、放权让利”的改革,再不必担心以私犯公。40年来,真理标准讨论所形成的思想解放共识,已内化成了中国人的认识基础、精神力量、社会责任,培育出了敢试敢闯的创新思维、开放自信的国民心理、竞争共赢的社会意识、破除积弊的思想魄力,强有力的推动着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演进,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过渡。

  它成为了撬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杠杆,成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以哲学语言展开的政治宣言;它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获得了不仅广泛而且坚实的认同,树立了在未来改革关口破路前行思维模式;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回归“实践”,开启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回顾40年来中国改革在关键节点的争议和讨论,都能看到真理标准讨论所塑造的原则。

  1992年,中国改革面临新的瓶颈,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对“姓社”、“姓资”进行了厘清,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深刻阐释,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真理标准讨论精神的一次盘活,是对实践标准的再次重申。随后几十年中,改革亦有春潮带雨、亦有乱云飞渡。在更加精细化、更加具体的改革争论中,比如国企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会治理改革,都在以不同方式、不同规模复盘着真理讨论模式。这些改革的迂回、试错、前行,都在更长的时空内呈现着“实践检验”的力度。

  同样,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正在经历最广阔意义上的“实践检验”,其结果将在较长的历史周期内反馈。正如新时代中央“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号召,任务更为复杂的中国当代改革,应更加透彻地吸取真理标准讨论的精神力量、更加深刻地认识这场讨论对中国问题的剖析、更加充分地依靠这场讨论形成的社会共识,以解放思想凝聚思想、以实事求是寻求合力,让开启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再次为全面深化改革赋能。

  这正是我们定期回望、不断重温这篇改革开放宣言的意义。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