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中合作共赢——宝马扎根中国启示录
内蒙古新闻网  18-06-13 19:16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仲春的海南,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宣示,传遍全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保守还是开放,博弈还是共赢?扎根中国15年的世界汽车巨头宝马集团以其“投资变奏”的历程,向世界讲述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故事。

在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涂装车间,涂装机器人进行车身喷涂(2017年4月7日摄)。新华社发

  宝马抓住了中国开放机遇

  上世纪70年代末,拥有一辆私家车,在中国家庭是难以想象的。因而,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汽车大市场,恰恰是改革开放激发出汽车产业的巨大活力。

  “轿车可以合资”——改革开放大门刚刚打开,邓小平做出批示,拉开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幕布。美国吉普、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一批外资车企迅速入驻,获得了中国汽车业开放的最先回馈。

  然而,面对中国不断扩大开放释放的市场红利,宝马集团却是一位迟来者,从观望,到试探,再到倾力投入,演奏了一场对中国改革开放信心不断增强的“变奏曲”。

  1994年,中国首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发布,首次提出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借汽车走入中国家庭的东风,宝马集团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并开始与中国车企接触,寻找合资合作伙伴。

  “相比宝马的迟疑,中国企业的积极让宝马感受到了中国开放的热度。”曾任华晨汽车集团副董事长、总裁,现任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的蔺晓刚说。

  上世纪90年代末,刚刚投资数亿美元准备打造高端汽车生产线的华晨汽车,在获悉宝马寻找合资伙伴的消息时,迅即登门拜访,邀请宝马方面考察新建的生产线。

  “合作诚意打动了宝马,双方一拍即合,2003年5月,合资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蔺晓刚说。

  “选择与华晨合作,很重要的原因是宝马便于采取租用生产线的轻资产投资策略。”沈阳市大东区政府代区长李刚说,“当时华晨与宝马是共用生产线生产。”

  宝马的试探,换回的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回报。2003年至2008年间,宝马在华销量从1.9万辆猛增到6.6万辆,最高一年增速达52%。

  “华晨宝马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成立的合资车企,恰逢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蔺晓刚说,销量迅猛扩大,租线生产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投资建厂提上日程。

  更重要的是,宝马确立了“在中国,为中国”的全面本土化战略。

  2009年,华晨宝马宣布实施产能扩张战略,次年投资建设沈阳铁西工厂。到2017年底,华晨宝马在沈阳形成两大整车工厂和一个动力总成工厂,整车产能达到45万辆。

  今年1月,华晨宝马第200万辆汽车下线。从2003年至2015年间生产第一个100万辆车用了12年,而生产第二个100万辆车仅仅用了3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宝马在本土化过程中,最初只投放两款通用车型,但宝马很快就发现,中国客户对汽车的尺寸和空间有独特要求。华晨宝马迅速推出长轴距车型,开创了宝马为单一市场个性化定制的先河。

  “2009年至今,宝马集团在沈阳生产基地的投资超过520亿元人民币。”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说,“我们把最先进的产品和最先进的工厂带到中国,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目前为止,宝马集团最重要的市场。”

在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车身车间,机械手臂在进行车身制造(2017年4月6日摄)。新华社发

  合作带来了互利共赢

  “共赢是成功合作的灵魂。”魏岚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40年前,国内还在为“自主造车”还是“合资建厂”而犹豫徘徊;40年后,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一批知名自主品牌车企借势改革开放迅速崛起,整车生产体系从小变大、从弱变强。

  40年前,部分外资面对中国改革开放释放的市场犹豫不决;40年后,大批抓住中国机遇的企业已经开始深耕市场,扩大布局。

  效益互惠。

  “中国已成为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体市场,宝马品牌在中国累计销量超过300万辆。”宝马集团董事彼得说。

  目前,宝马在全球每销售4辆汽车,就有1辆销往中国;在中国销售的宝马汽车中,每5辆中就有3辆是由在沈阳的合资厂生产的。中国市场和生产基地,在宝马全球体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宝马在中国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旺的背景下极为抢眼。

  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推动宝马产品转型升级的动力。魏岚德表示,中国市场不仅持续了量的增长,品质需求也在提升,宝马产品质量和技术也要不断提升。

  今年5月,在宝马(中国)北京研发中心的揭幕仪式上,宝马集团董事傅乐希说:“在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当今的主导市场,必将为我们全球研发做出贡献。”

  互惠也让中方受益。不仅中方股东华晨汽车集团每年稳定分得红利,中方获得的税收和就业回报也十分可观。

  合作也加速了中国产业升级。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IPO审核通过。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年轻企业成长迅速。

  “宁德时代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与宝马的合作,他们为我们提供技术和应用支持。”宁德时代公司宝马项目总监朱凌波说,华晨宝马专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帮助研发,携手攻克了动力电芯技术。

  目前,华晨宝马在中国的本土供应商从2005年的10家增加到2018年初的750余家。位于沈阳的中德高端装备园内,一批因宝马而来的汽车配套企业,也在合作中实现产品升级。

  互促发展,人是关键。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华晨宝马提供了充足的产业技能人才,华晨宝马也为当地带来双元制培训体系。他们与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共建“宝马班”,专门培训当地技工。

  毕业于“宝马班”的女学员李佳琪,去年7月成为华晨宝马一名维修员工。“去宝马总部学习参观,让我近距离感受和认识了工业4.0。”李佳琪说。

  理念互鉴。

  德国质量与中国效率结合,加速了合资企业的成功。魏岚德说:“我们以前从来没看过,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建起这么高标准的工厂。”

  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开工建设周期仅为18个月,比产能相近的宝马莱比锡工厂少了一半左右时间。沈阳市大东区创新审批模式,一天之内就为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扩建办妥涉及土地、税务等三四个证照;一年之内完成了基础设施“七通一平”。

  华晨宝马带来的现代工厂模式,也为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为防止生产振动带来误差,华晨宝马工厂的地基全部进行了换土,夯实后再打入1.3万根静压桩。

  “在服务宝马中,政府也增强了规则和诚信意识。”沈阳市铁西区政府代区长刘克武说,华晨宝马与政府打交道中,从不“拍脑门”决策,搞“差不多”就行,而凭借细到“头发丝般”的合同说话,必须分毫不差。

在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车身车间,工人用激光扫描设备对车身进行检测(2017年5月9日摄)。新华社发

  拥抱全方位开放的新时代

  5月14日,宝马成为获得国内首家自动驾驶路试许可牌照的国际整车制造商。

  在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时代,华晨宝马现象不断诠释互利共赢的现实逻辑,展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广阔前景。

  “宝马集团与合作伙伴华晨汽车集团已于2014年签署协议,将合作延期至2028年。”宝马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因为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有光明的前景。”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年产销量将很快超过3000万辆。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相向而行的最好合作伙伴。”魏岚德说,“我与同事们的共同感受是,当地政府特别希望宝马大获成功。中方称我们是不会说中国话的‘中国人’。”

  李刚说,为了给宝马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定期邀请德方到食堂就餐,以餐会的形式议事定事;负责审批的部门领导、工作人员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可以沟通解决问题。

  中国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带动中国市场需求持续升级。

  位于沈阳市的一家宝马4S店内,刚刚完成交车任务的销售顾问侯春志显得有些疲惫。“销量不断攀升,交车任务也日趋繁重,甚至有不少消费者排队等候。”他说。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去年产销量超过80万辆。“在中国,我们看到了很多机会。”魏岚德说,比如数字化、无人驾驶。

  据了解,预计到2025年,宝马新能源车比重将达15%-25%,在中国比重可能更大。

  目前,宝马集团已经在中国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沈阳三大本土化研发中心,构建了德国之外的最大研发网络。

  “我们凭借本土化的研发能力,希望能够更快、更精准地满足中国客户的期望。”傅乐希说。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今年4月,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了汽车业进一步开放政策的时间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商务部也向社会公布开放举措进程,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扩大开放、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一揽子政策,争取上半年尽早完成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修订工作。

  5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印发公告,今年7月1日起,将税率分别为25%、20%的汽车整车关税降至15%;将税率分别为8%、10%、15%、20%、25%的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6%。

  一个个合作项目结出硕果,一项项开放政策落地生根,一张张美好蓝图接续绘就。在扩大开放承诺之下,中国汽车业开放不断迈出坚实脚步,必将释放出更广阔的互利共赢空间。(新华社记者王振宏、石庆伟、徐扬、汪伟)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