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沙产业让驼城披绿增收
内蒙古新闻网  18-06-18 20:1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近日,记者来到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梭梭林基地,只见近30万亩人工种植的梭梭林在阳光下抽芽吐绿,随风摇曳。不远处,农牧民正在为今年新栽种的梭梭浇水。

  “每年销售肉苁蓉和采收苁蓉籽,能收入7到8万元,加上政府发放的造林补贴,我家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几番。”正在给梭梭林浇水的该嘎查牧民杨贵兵说。为抓住夏季这个黄金时节给梭梭林补水,杨贵兵一家起早贪黑,在自家7000多亩梭梭林里忙碌着。2010年,杨贵兵抓住政府鼓励发展沙产业的契机,开始尝试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梭梭林规模从起初的500亩扩大到7000多亩。“种梭梭发展沙产业,让嘎查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还实现了增收,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阿拉善盟是沙生植物梭梭、麻黄、柠条、锁阳、甘草的主要生长地,是我国最适合开发沙生植物资源的区域之一。近年来,该盟提出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功能定位、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按照“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深入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重点项目,严格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着力建好绿色生态屏障。同时,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沙产业发展,不断创新沙产业发展体系,开拓出一条治沙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该盟对从事人工接种肉苁蓉、锁阳的农牧民实施补贴的优惠政策,并引导地区龙头企业对人工接种的肉苁蓉、锁阳进行回购、深加工,形成“企业+基地+科研+农牧民合作社”发展模式,目前已培育引进蒙草、亿利、圣牧、宏魁苁蓉集团、金沙苑生态集团等一大批企业投资沙产业。阿拉善肉苁蓉、锁阳、甘草和沙地葡萄产业已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68%。去年,全盟沙产业从业人员已超6万人,实现产值99亿元,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40%。当前,沙产业已成为该盟沙地增绿、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该盟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设立阿拉善沙产业发展规划中心,规划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阿拉善沙产业健康科技创业园、骆驼产业科技园、沙地葡萄产业科技园、绒山羊产业科技园等园区,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沙产业发展中,初步形成“一区四园多基地”的沙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走科技支撑的路子,加大沙产业科研成果及转化应用。与国内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研发了57款产品37个中试成果,获得28项专利,制定11项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科技研发成果。近5年来,该盟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领域攻关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5000多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7000多万元,启动实施项目77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2.4亿元。

  阿拉善盟通过生态建设和沙产业捆绑发展,从2012年以来,仅以梭梭为主的人工发展沙产业造林面积年均在30万亩以上;通过发展沙产业,全盟生态恶化趋势减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草原覆盖度从最低时的15.20%,提至2016年的22.5% ;森林覆盖率从1.95%提至2016年的7.77%。(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宏章)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