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乌兰浩特市城区周边的棚户区里,房屋破旧不堪、道路坑洼难行、周边环境脏乱差,用水难、如厕难,居民对改善环境极为期盼。
现在,乌兰浩特市棚户区已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平坦宽阔的马路、绿意盎然的公园,还有居民们热情洋溢的笑脸。
改变,来自于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这是一项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民生工程。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乌兰浩特市已完成棚户区改造22218户、22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110亿元。
乌兰浩特市始终致力于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一方面积极回应和解决百姓关切,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回迁安置;另一方面从城市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将棚户区改造和生态建设深度结合,尽最大可能通过房屋拆迁退绿、退园、退道路。拆迁退绿,就是利用房屋拆迁腾退出的土地进行栽植树木、山体绿化,恢复并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拆迁退园,就是通过房屋拆迁腾退公共空间,大力兴建公共广场,给居民百姓提供休闲场地;拆迁退道路,就是通过房屋拆迁打通路网、修建园路,完善棚户区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生态建设,让城市“脱胎换骨”,实现“华丽蝶变”,全力打造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
山城路棚户区改造项目是乌兰浩特市拆迁还绿的直接体现、现实缩影。山城路棚户区位于罕山脚下,是全市最大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几年前,这里密布着4200多户棚户区房屋,除通电外没有其他基础设施配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在实施山城路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乌兰浩特市坚持拆迁退绿原则,并将山城路棚户区改造项目与成吉思汗公园改造提升项目通盘考虑,整合确定为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项目,将罕山依附于山体西坡的棚户区拆迁后,腾退出的土地全部用于还绿,成为全市生态修复工程的典范,其中,成吉思汗公园改造提升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实现了推进棚改与生态修复的双赢,极大地提升了该区域城市组团建设的档次。
拆除了棚户区,这里不仅建起了崭新的回迁楼,让原本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喜迁新居,还结合“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战略,实施了“三退结合”方略,退绿,就是退出坡地75万平方米,栽植各类树木100万余株,实现了山体绿化;退园,就是退出空间6万平方米,用于修建公共广场,给居民百姓提供休闲场地;退道路,就是退出道路用地,修建了30公里的游园道路,为百姓健身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方便。据悉,乌兰浩特市正在利用这30公里的道路争取“国家级体育休闲小镇”。
如今,站在成吉思汗公园观景台俯瞰,白桦亭亭玉立、松柏郁郁葱葱,果树成行成列、鲜花竞相盛开,整个山体已经披上了浓郁的新装。人们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树的世界、花的海洋。
棚户区不见了踪影,如今的回迁安置区周围绿意盎然,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内健身设备一应俱全,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绝佳去处。
从原山城路棚户区搬进楼房的孙玉山、张淑珍老两口,每天晚饭后都要到附近的小公园遛弯儿,推门见绿的优美环境让他们受益匪浅,“在棚户区住了30多年,没想到现在不仅住上了楼房,还能享受这么好的环境,小区对面就是公园,路也通了,出门锻炼方便多了,现在都觉得身体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精神啦。”
据悉,截至2017年末,乌兰浩特市建成区内还有大小棚户区约9000户。未来三年内,乌兰浩特市将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进程,争取早日让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谭艳丽 衡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