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阿道亥村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微风拂面、骄阳不甚,被茂盛的沙柳围困住的一个个沙丘保持着静美的状态,树影婆娑下有悠闲踱步的羊儿、嬉闹追逐的小鸡,田垄里有随风摇曳的嫩苗、辛苦劳作的身影……城里人眼中的田园生活莫不如此。
但在村民王金岗的眼里,这些都不是风景,跟和美或诗意无关。他的关注点在那个渐渐成形的棚圈上。从拉回的每一块砖到一点点砌成墙再到盖顶,每天他都眼巴巴瞅着,因为这150多平方米的地方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而这个希望绝非吃饱穿暖那么简单,他想尽最大努力为残疾的妻子和残疾的儿子提供更加稳固的保障。
来自鄂尔多斯市政府办公厅的乔来是包联驻村工作队的副队长,他不忍心总是面对每一个“王金岗式”的人那种抹泪叹气却又不甘认命的情景。
位于红庆河镇、距离旗政府60多公里的阿道亥村是伊旗最偏远的嘎查村,贫困人口并不多,4户已全部脱贫正在巩固,但村集体经济“空壳”,产业短板明显,振兴动力不足,村民之间陈年积怨导致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现状的任何一个“伤口”,都可能成为未来的“溃疡”。今年年初,市政府办公厅作为包联驻村单位,开始全面为阿道亥村“问症把脉”。
如今,阿道亥村的“换血”之路如何?
如何解答“扶志”和“扶智”这道二元方程式?
“没有精气神,没有凝聚力,这是个大问题。”乔来在摸排过程中,发现了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他认为从父子不和、邻里不和这些小矛盾,到村里商量个事儿大家七嘴八舌急赤白脸最终不欢而散啥都解决不了的大问题,都是因为“缺少精神文化引导”这根导火索。
乔来还讲到一些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包扶单位送种苗等生产资料给一些家庭收入偏低的户却遭到了拒绝,正是“干不动、不想干”的“懒汉思想”让乔来下决心组建一个村文化宣传队。
文化队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的日常生活,而且是党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加强村民向心力意义不言而喻。
在一条已近废弃的羊肠小道前,他听村里的老一辈讲到这是一条“茶马古道”,清末民初,晋北陕北的商人赶着装满瓷器和红枣的马车,一路北上鄂尔多斯,等瓷器和红枣卖完了,他们再从位于鄂托克旗的盐场装满食盐原路返回,阿道亥村便是漫漫征途中的驿站之一,一辈又一辈商人在这里“打尖儿歇脚”。
这也是阿道亥村的由来,翻译成汉语就是“饮马的地方”。驻村工作队协调了市文化旅游部门对“茶马古道”文化进行了论证和规划,成功入列市级旅游文化示范村。
如果说文化是打开精准脱贫大门的“金钥匙”,那么给农牧民“打气儿”也能算得上一种“奇门遁甲”。
阿道亥村共有9个社,人口近两千人,残疾人口占到258人,劳动力却只有800多人且大多是50、60人员,虽说人均5亩水地,但传统的种养殖方式并不能给农牧民带来梦想中的“丰厚”,怎样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自强、自省、自求的勇气和能力,也是驻村工作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春耕备耕之前,包联驻村工作队便利用市政府办公厅这个“平台”,邀请市旗两级的科技局、农机局、信用社、扶贫办等部门就农机购买、农牧业知识、农机技术、信用贷款、扶贫政策等方面进行“全套系”指导。
“棚圈盖起来,我想再多养一些猪和羊,今年跟着科技人员学了不少养殖技术,特别是疫病防治这一块,以前不敢多养,就怕来一场疫病啥都没了,这回心里有点儿底了。”谈到今后的打算时,“脑洞大开”的王金岗露出了一丝微笑,日夜为妻儿操心的他已经很久没这么笑过了。
“扶志”和“扶智”这道二元方程式的答案,正在阿道亥村变得渐渐明朗起来。
如何让产业这个“血小板”有效运作起来?
经过一上午的排队、登记,当成包的各种体育器材被抬上车时,“又为村里办了一件大事儿”的乔来却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轻松。包联驻村工作队在市政府办公厅的支持下,为阿道亥村协调了一部分体育器材,但需要村里自行解决安装、硬化的费用,“村里就连这点费用都没有,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开展工作”,眉头紧锁的乔来说自己还需要“再想点办法”。
村集体经济“空壳”,是很多农牧区的“通病”。大河无水小河干,阿道亥村身在其中,多年无法“破零”,也成为农牧民不能“抱团”的主因之一。
如果想摆脱目前这种“到处化缘”的囧途,乔来认为只有符合村情民情的产业才是激发内生力的“血小板”。
为此,包联驻村工作队多次把村委班子、农牧民代表集合在一起构思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灯下会议”“午间会议”成为常态,工作队协调市科协对阿道亥村自然资源等进行考察论证。“种地吧耕地不多,养牧吧草地不多,离城郊距离远立地条件不好,又缺少劳动力,村民想富裕就得多方发力。”乔来和工作队决定带着村民“多条腿走路”。
工作队一边积极对接康巴什、伊旗城区一些客源稳定的饭店,为其提供绿色农副产品,村民即将出栏的300多头猪正在保价走向市场;另一边,工作队对接徒步协会、骑行协会、飞行协会,谋划利用村里的空地引进“真人CS”,如果成功既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能带动农牧民在家门口发展农家乐。
“我们经过仔细摸排调查后形成了很多好想法,要落到实处还需要多方借力,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乔来说,他很清楚自己和工作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还不到40岁的赵光军是村里鲜有的年轻人,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光是那5000多只鸡浩浩荡荡觅食的场景,就让不少村民羡慕不已。还有200多只羊、20多头驴,都是赵光军的“摇钱树”,他的“领盛种养殖合作社”带动着村里一部分人搞科学养殖。殊不知,外出闯荡多年回村后把所有积蓄都用来创业的赵光军也曾困惑纠结,去年还因为收效太慢、资金周转等困难准备放弃这个“摊子”,是包联驻村工作队在他踌躇不前时推了他一把。“工作队帮我协调贷款,也给我出了好多点子,我的思路一下打开了,我想带动更多的家乡父老一起致富。”决定继续留下来“务农”的赵光军认为这是自己的应尽之责。
“村里有1000多亩荒地,我们准备全面整理后发展林下经济,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搞科学养殖。”村主任李成仁一板一眼地为村里打着“算盘”。
目前,阿道亥村有10户种养殖示范户,5个种养殖合作社,村里还准备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有效扩大种养殖规模,主打绿色农副产品,在市场、示范户和合作社及农牧民之间建立利益联结关系。”乔来认为,这是阿道亥村“满血复活”的关键之步。
如何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
高家的孩子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把能卖的都卖了,工作队协调市红十字会进行长期帮扶;白家的羊圈被大雨冲垮了,工作队求助相关单位得到解决;村口的危险路段已造成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工作队报请交通部门进行改造;村委会缺少办公设备,工作队上报帮扶单位购置了大量办公文化用品和厨具电器;组织包扶单位出资出力绿化村委会、为村民免费理发、平息家庭矛盾……没有哪一桩事情大到让工作队一筹莫展,却又让工作队牵肠挂肚,因为每一件小事儿都牵扯着村民的切身利益。
怎么能让所有的难题产生直接关联,而不是消灭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又复活了?包联驻村工作队的想法是“捆绑式”扶贫,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等横七竖八的难题中寻找“结点”。工作队解开的第一个“结”便是通电、通水、通路。
“变压器坏了,我着急得几天睡不着觉,咱们顶多就是晚上摸个黑,但村民得浇地,耽误一天就可能耽误收成。”一说起这个事儿,乔来的嗓门也大了一些。
阿道亥村原有20余台小功率变压器,完全不能保障村里供电需求。包联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王晓华在了解到情况后,马上来到伊旗和红庆河镇供电局,就阿道亥村供电问题进行沟通、协调,成功赶在浇水旺季前为村里更换了14台大功率变压器。
“这回过年时也不用点蜡烛了。”阿道亥村一社社长石成祥的一句玩笑话描绘出了前些年经常遇到的窘境。更让他美滋滋的是家里的自来水终于又通上了,再也不用自己打水喝了。
2013年阿道亥村就通上了自来水。但水泵年久失修,村集体没钱,村民也不愿自掏腰包,该村的一社、二社近两年一直自己打井喝水,包联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情况后,迅速协调水利部门打井2眼,购置7.5千瓦的水泵2台,并对原有老化的供水管路进行了更换,确保村民吃上放心水。“工作队是真的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真事了,村里的好多烂摊子问题都得到解决了。”当家里多年停用的水龙头汩汩地流出清水时,石成祥这样评价包联驻村工作队。
此外,包联驻村工作队组织修建了阿道亥村一、二、五、六社的道路,让原来的土路全部变成了砂石路,改变了过去一到雨季就泥泞不堪的状况。
“下一步,我们还希望能把8个社的农网进行彻底改造,很多人想回村创业,但是没电,如果工作队能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村就能真正有后劲儿了。”当得知这个期望已经成为包联驻村工作队的下一个工作目标时,石成祥的心里踏实了很多。
短短半年时间,通水、通电、通路“三通”工程,包联驻村工作队理顺了工作、联通了百姓,好多难题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是一道桥梁,通往精准脱贫的大门,也正带着阿道亥村走向更加美好的远方。
记者手记:
精准脱贫攻坚战鏖战正酣,我们的“战果”不再限于某一个个体何时能脱贫,而是要考量脱贫对象不仅不会返贫,还要有能力、有心力致富,更要给乡村一个重新健壮起来的基础。目前,我们遇到的“阵势”何等雷同,面对的“敌人”何曾相似,但还是有人找不到破阵之法。究其缘由,还是因为帮扶之力没对上乡村的“缺口”,不合群众的“胃口”。虽说各村的困难有相同之处,但深层剖析却各有“顽疾”,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阿道亥村的特殊之处,正是包联驻村工作队的发力之源。工作队利用帮扶单位的平台力量,探索形成的“捆绑式”扶贫模式,旨在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良药”,让来自产业、健康、教育上的一揽子“痛点”得以祛除。虽说彻底拔起“病根儿”还需假以时日,但正在接受全面“换血”的阿道亥村,能不能重现“茶马古道”的风采?我们有理由期待。(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张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