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绿富民兴业——毛乌素沙地奏响生态文明动听乐章
内蒙古新闻网  18-06-30 20:02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一望无际的林草铺成绿色的海洋,房舍村落在树林中若隐若现。蓝天白云下,庄稼茂盛,牛羊成群……夏日,广袤的毛乌素沙地上生机勃勃,一派田园风光。

  “现在进沙地走走,真是心旷神怡。”《毛乌素绿色传奇》的作者肖亦农感慨地说,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近40年,对风沙肆虐的景象记忆犹新。

  漫漫沙海变为希望的田野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夜草场沙里埋。”毛乌素沙地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南部的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旗区境内,过去,这里是风沙肆虐的漫漫沙海。

  经过60多年治理,如今,毛乌素沙地已经披上绿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片片良田、果园和丰美的草场。

  “看桃子杏子长多大,一点农药化肥都没用过。那边是西瓜,还有玉米、谷子……”在乌审旗萨拉乌苏村,全国治沙标兵殷玉珍领着记者边走边看。

  萨拉乌苏村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端,1985年,殷玉珍嫁到这里。“当时到处是大沙,方圆十几里只有我们一户人和一棵树,我心凉的记不清哭了多少回。”从栽下第一株树苗起,她和丈夫冒着严寒酷暑,30多年来把近6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洲。

  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当地群众大规模治理毛乌素沙地的起点,20世纪60年代,“牧区大寨乌审召”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现任嘎查长那仁满都拉告诉记者,全嘎查有80多万亩牧场,最严峻时有三分之二成了明沙,许多房屋被沙掩埋。如今,这个嘎查杨柳萦绕,草场里长满了柠条、羊柴等牧草。

  “20世纪80年代初,全嘎查有7000多头(只)牛羊,由于草不够吃,个个瘦得皮包骨头。现在草场绿了,牛羊已经增长到3万多头(只)。”那仁满都拉说。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7%、2.58%,植被盖度不超过30%,去年底两旗的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2.89%和23.59%,植被盖度超过60%,其他旗区境内的沙地生态也明显改善。

  绿富同兴的美丽画卷

  滥垦乱伐、过度放牧曾导致毛乌素沙地生态持续恶化。鄂尔多斯市在禁止开荒、禁止放养山羊等措施基础上,2000年在国内率先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发放贷款、补贴支持建设饲料地、棚圈,引导牧民种养结合、舍饲圈养。

  “起初挺抵触,白天有人查,我就夜里放牧。”鄂托克前旗塔班陶勒盖嘎查的牧民王楚格回忆说。他家在毛乌素沙地西北部,有近4000亩草场,政策出台前散养着600多只绒山羊,连年过度放牧造成近半草场严重沙化,其中有1000多亩草场上到处是起伏的沙梁。

  眼看草场有被流沙吞没之忧,王楚格试着变散养为圈养,把草场分成两片轮牧,小规模种植玉米作饲料,几年下来,牧草真的多了高了。

  “政策是对的,现在我完全接受。”王楚格感慨地说。近些年,他种植柠条、羊柴改良草场,现在他家圈养着400多只羊,种着300亩青贮玉米和苜蓿,牧场里满目绿色。与王楚格一样,保护生态如今已经化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

  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枣、葡萄、文冠果等经济林,开发沙地旅游……当地政府和百姓还改变治沙单纯为了生态效益的做法,向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相结合转变,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前几年,殷玉珍挂出了“玉珍生态园”的招牌,吸引人们前去游玩。她和丈夫还在林间改造出一片水浇地,种植瓜果蔬菜和小米、绿豆等杂粮。“沙地里无污染,都是绿色食品。”殷玉珍说,现在每年仅杂粮就能收入二三十万元。

  王楚格也投入20多万元,在草场旁边兴建了两座蒙古包开“牧家乐”,去年算上养羊,总收入近35万元。目前,仅鄂托克前旗就涌现出近300户“农家乐”“牧家乐”。

  绿进沙退,金黄的沙丘反而成了稀缺的旅游资源。“大沙头”因是毛乌素沙地西北端的起点得名,鄂托克前旗依托这片被草木围封起来的大沙丘,申报了国家沙漠公园,如今这里成了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去年游客超过13万人次。

  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

  占地6万多亩的乌审召生态工业园绿树花草繁茂,成群的水鸟在湖面上嬉戏。苏里格天然气开发公司等4家大型企业散布其间,园区一隅还建有面积达3000多亩的生态公园,每年接待游客四五千人。

  博源生态开发公司总经理李杰介绍,湖泊名叫察汗淖尔,曾是一个碱湖,30年前这一带只有94棵树,70%以上的土地被沙丘盘踞,流沙不断侵蚀湖面。

  20世纪80年代末,碱矿枯竭,博源集团在此发展天然气化工,兴建工业园。“沙窝子里想建工厂?”“痴人说梦吧”……面对质疑嘲讽,从1988年起,这家企业要求职工每年围着碱湖植树3—5天,2004年起又专门成立生态公司治沙,至今已投入1亿多元,彻底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企业也绝地重生。

  毛乌素沙地上的树以沙柳、柠条等灌木为主,这些灌木每隔三五年必须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平茬的嫩枝条可以用作燃料或加工成人造板、动物饲料。

  2012年投入运营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每年可消耗灌木枝条18万吨,可发电1.5亿千瓦时。该公司副总经理韩广平说,公司投资营造了38万亩灌木林,另外还以每吨三四百元的价格向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等地的农牧民收购干灌木枝条,既带动了生态建设,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沙柳等灌木枝条几乎不含硫等杂质,这家公司还收集发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来养殖螺旋藻,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禁止工厂抽采地下水生产、工业污水深度处理……毛乌素沙地范围内的各个旗区,严格要求企业处理“三废”。一座座现代化企业、一处处工业园区与绿色相映成景,广阔的毛乌素沙地上正呈现出一幅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的壮美画卷。(记者李仁虎、任会斌)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