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德县双创园内,错落有序地排列着数家驼绒服装公司,它们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经营理念,成为化德县实现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浸润着居住在这里的贫困户,正在为越来越少的贫困户打开脱贫的大门。
近年来,化德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以“百企进百村”为契机,坚持党政主导、村委会主办、企业主营、贫困户主体的方式,充分发挥服装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积极引导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到贫困村进行合作帮扶,将工厂开到贫困户家门口,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有了产业支撑。
走进内蒙古蒙驼王服装有限公司,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轰隆隆的现代化机器声,声声入耳,身着黄色工作服的员工正在有条不紊地缝制衣服。谁会想到这样一个服装厂内,“养活”了110多个贫困户。内蒙蒙驼王总经理张粉云本身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年轻时因为贫困,没能上起大学。所以,她立下志向要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贫困,就创立了现在欣欣向荣的服装公司,她告诉记者:“我懂得穷苦人的困难,建立服装企业和脱贫车间,为的就是吸纳更多贫困户,为他们提供一份可靠的工作,这是我的责任,下一步,想着把厂子做大做强,解决更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脱贫车间”的建设,为贫困人口搭建了就业平台,提供了技术、门路、岗位,通过“就地打工”实现了贫困人口充分就业、稳定增收,真正实现了“脱贫车间到村头,群众致富有奔头”。长顺镇德善村是内蒙蒙驼王下设的一个脱贫车间,共吸纳46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42人。正在缝制驼绒裤的陈志芳是村里的贫困户,她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就是在家务农,收入少,现在来了脱贫车间,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月能挣2000多,不仅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还改善了全家生活。”
德善村脱贫车间主任谢振丽说:“车间里都是贫困户,上岗之前就业局为我们做了相关培训,培训还给发补贴,村民学了技术又挣了钱,我们是流水作业,计件的,做得多,挣得也多,自从脱贫车间来到村门口,打工种地两不误,为我们早日实现脱贫提供了新门路。”
化德县现有大小服装企业320家,用工难现象严重。如今把“脱贫车间”设立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贫困户经过培训后就可进行简单工序的生产,规模可大可小,人多时大批量生产,人少时也能正常生产,使企业摆脱了机工短缺的困扰,有效缓解了服装企业“用工难”问题。 德善村党支部书记高玉贵看到脱贫车间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心地告诉记者:“脱贫,归根结底是要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脱贫车间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贫困户有了工作,能挣钱了,就能稳步实现脱贫;另一方面也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
像化德县德善村这样的脱贫车间,在其他的几个乡镇同样也有很多。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设脱贫车间共6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1%,已建成投产扶贫车间50个,吸纳贫困家庭1260户,覆盖贫困人口3962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6%,预计全部建成运营后,可吸纳贫困人口5000多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1%。
脱贫措施是否精准有效,关键要看贫困户脸上有没有幸福的笑容,口袋里的钱有没有鼓。化德县脱贫车间的设立,不仅温暖了贫困户,还帮助贫困户解放了脱贫思想,找准了脱贫路子,大大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