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率3年降70%,多亏了脱贫堡垒
内蒙古新闻网  18-07-02 17:08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市政府网

  在脱贫攻坚战的总攻关头,如何进一步提升战斗力?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以下简称察右前旗)以周密安排打造党组织“战斗堡垒”,攻克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发展村集体经济、避免因病致贫等一个个难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5600人降至目前的7333人,贫困发生率由14.7%降至4.2%。

   精准识别“回头看”让群众满意

  扶贫对象精准是扶贫“六个精准”的重中之重。察右前旗旗委书记杨印说,以前全旗约有30%的贫困户识别不够精准,人情户、关系户列入贫困户引起群众不满。另外,贫困户致贫原因不清,导致帮扶措施“驴唇不对马嘴”。去年10月中旬,旗委下定决心,将贫困户识别工作推倒重来。

  旗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32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分片包干到乡,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入户调查,重新登记造册,家庭状况、收入构成、致贫原因一一核准……察右前旗明确规定,贫困户“进出”需要经过四个步骤:一是村民代表和村两委班子动议、研判、筛选;二是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评议、表决,公示;三是乡镇审核并公示;四是旗扶贫办进行信息比对并公示。

  三岔口乡小土城村村民邓世林和老伴张雪兰年过古稀,行动不便,靠低保艰难为生,张雪兰更患有心梗等多种疾病。

  2017年10月,村支书和村主任来到老两口家里,帮助老两口提出贫困户建档立卡申请。当年底手续办妥,老人的医疗报销比例由80%提高到95%。坐在炕上的张雪兰笑眯眯地说,以前自己到市里买药,现在配了家庭小药箱,村卫生室定期送药上门。

  群众事情群众商量办,精准识别达到了“进出都满意”的效果。“村两委班子专门为我家开了脱贫研判会,后经村民代表大会上每家每户举手投票通过。”2017年顺利脱贫的玫瑰营镇红旗村村民至今对脱贫的场面记忆犹新,“程序公道、透明。”

   脱贫“强心剂”,关键是经济 

  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如何让贫困户在这样的环境中稳定脱贫,同时使非贫困户也能增收?察右前旗干部认为,集体经济是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压舱石”。2017年,全旗确定64个村发展种植养殖等集体经济,目前31个村的项目已初见成效。

  在项目选择上,察右前旗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化管理,整合扶贫资金,充分运用合作经营、网络电商等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东说:“我们要求村两委班子定项目,村干部必须先入股,带动村民入股。每一项集体经济都要经村民大会表决,还要经专家组审核,这样可以降低市场风险。”王晓东介绍,目前,全旗已成型的集体经济多由村干部主导,开办的大多是他们熟悉的产业,避免走弯路、提高成功率。

  说起集体经济,三岔口乡小土城村支书张军难掩兴奋。去年旗里帮扶50万元,村两委班子入股7万多元,村民入股近15万元,建起了村里首个集体经济项目胡麻油加工厂。目前项目已实现纯收入5万元,还给村里每户免费发了胡麻油。其实,20多年前,张军就开办了自己的胡麻油作坊,年纯利10多万元。“群众推选我当村书记,我个人富了,群众穷得喝糊糊,那也不行。”张军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主动关了自己的油坊,“村民们信我能搞好村集体经济,我不能拿自己的油坊跟村里竞争”。

   多措并举攻克“防返贫”难关

  全旗因病、因残致贫户占贫困户总数47%,贫困户反映,没有钱看病,报销手续复杂,许多非基药物报销不了。旗委下决心于去年调整健康扶贫方案,投入500万元建立大病救助垫付资金,供贫困户“借钱看病”,报销比例提高至95%;设立“非基药专柜”,购药可按医保报销。

  因为土地贫瘠,加之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妇女、老人、儿童较多,察右前旗土地撂荒现象普遍。旗乡村三级党组织把养殖龙头企业和光伏企业引进乡村,组织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同时采取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实现贫困户分红增收。黄茂营乡南窑村等村更探索土地流转公开竞标,使得村民流转土地收入高于种地收入。

  贫困户或因故土难离,或因搬出后生活无着,易地扶贫搬迁阻力大。旗委一方面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为贫困户配套产业,一方面在回迁房附近集中建设棚圈舍饲,供贫困户饲养牲畜。三岔口乡煤窑村有22家危房户一直未搬迁,嫌政府新建的移民点条件差不愿去。乡党委书记郭玺宝多次到移民新村,督战深埋水管、加厚加高院墙,给每户盖好鸡舍,安装太阳能路灯,让村民心满意足地搬进了新村。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