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构建十大模式引领脱贫攻坚
内蒙古新闻网  18-07-05 17:0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扶贫开发宣传平台

  作为自治区第一个稳定退出的国贫县,林西县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最大民生”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为如期实现这个目标,林西县对标聚焦“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中的制约因素,创新扶贫模式,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四级联动”帮扶模式推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包乡镇、处级领导包村、县直部门帮扶村、党员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的“四级联动”帮扶制度,使每个脱贫户都有一名联系人、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人。对100个贫困村选派459名党员干部组成100支驻村工作队,并确定231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定出台《驻村工作队助力脱贫攻坚六项机制(试行)》和《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办法》,通过“钉钉”和帮扶通等手机APP加强帮扶干部管理,并给予相应政治和经济待遇,确保帮扶干部全过程、全身心参与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以来,共提拔任用26名驻村干部,其中:“第一书记”11人,工作队员15人,同时召回12人。

  构建“专项扶贫”配套模式主动对接《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实施“1+20”配套计划(“1”是《林西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是20个县直部门配套实施方案),构建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形成脱贫攻坚工作合力。推行脱贫清单管理,按照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标准和脱贫需求,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制定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清单,采取“挂图作战”方式,对达到脱贫标准贫困人口“挂账销号”,对未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户“挂号督办”。

  构建“1+4+5”产业脱贫模式。“1”就是依托一个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4”就是使贫困户获得生产性、财产性、劳务性和资产性4个方面收入。“5”就是通过推进5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全县所有具备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措施全覆盖。即依托佰惠生公司、德青源公司、正邦集团、恒光大公司、天拜山公司,打造“甜菜富民”模式;、“金鸡富民”模式、“生猪富民”模式、“中药富民”模式、“野果富民”模式。五种产业发展模式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87户、1657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2.6%,人均增收1650元。

  构建“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该县坚持规划产业先行,实施“易地搬迁+光伏”、“易地搬迁+设施农业”、“易地搬迁+产业园区”、“易地搬迁+养殖”等模式,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搬迁就是挪穷窝,打消群众顾虑。2016至2017年,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75户、328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7户、2695人,超额完成145人。新建集中安置区41处,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提前完成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安置点建设5处、686人,完成年度任务的53.8%。集中安置区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的有30处,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的有11处,发展养殖产业的有6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有4处。

  构建“1351”健康扶贫模式。自2017年1月1日起,林西县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精准筛查、精准治疗、慢病补偿、大病兜底”的“1351”健康扶贫工程。其中“1”“3”是因病住院个人自付费用不超过政策内总费用10%,单次或年累计不超过3000元;“5”是把42种慢病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补偿,个人自付5%;“1”是实行“一站式”服务,开通绿色通道,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时只需结算个人应付部分。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享受“1351”健康扶贫政策15107人。共救治各类贫困人口住院患者9372人次,医疗费用8069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0%以上;救治慢性病患者9169人次,医药费144万元,实际报销比例95%。

  构建“基金+低保”兜底保障模式。2012-2017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7%、59.6%,发放各类民政保障资金5.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各项养老保险17.7亿元。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等“六统一”,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2017年,加强低保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全县9741名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救助范围。同步设立2.05亿元脱贫产业基金,为建档立卡系统内贫困人口每人提供1万元产业基金支持。通过政府引导,贫困人口将产业基金注入实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连续3年每人每年获得1000元稳定收益。

  构建“教育保障”扶贫模式。全面兑现义务教育助学政策,严格执行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资助政策,没有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辍学。开展城乡低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工作,资助209人,发放资助金726万元。为1665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贷款1130万元。由政府主导、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出资100万元,设立教育脱贫救助基金,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现已资助140人。实施泛海助学行动,对2017年新录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残疾家庭大学生每人资助5000元,共资助83人。实施雨露计划,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319人。开发农村公益岗位,实现46名贫困家庭大学生稳定就业。

  构建“电商扶贫”新型模式。积极开展个体网店、电商企业“一帮多”和“一带多”活动,即:一个网店业主结对帮扶多户贫困户,一户电商企业结对帮扶多个贫困村。鼓励和支持电商企业、网店业主,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借助野农优品、美村网、京东商城林西特色馆、品质林西微信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农特产品,代购生产生活资料,拓宽贫困村、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搭建全县电商扶贫平台,现已建成电商村级服务站103家,实现基层服务网点全贯通,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2户、2213人,带动电商创业就业人员300人。

  构建“社会扶贫”整合模式。以林西县社会扶贫信息网站为核心,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为补充,构建社会扶贫信息工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聚社会力量和各方资源,实现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与贫困户、扶贫项目等方面的直接对接。2012-2017年,争取上级各类帮扶项目资金及京蒙、中化、银河证券等社会扶贫资金2.3亿元,形成全社会大扶贫新格局。其中,2017年实施京蒙对口帮扶项目5个,争取资金2832万元;与银河证券公司签订了定点扶贫框架协议,争取帮扶资金1600万元;实施中化扶贫项目4个,落实资金245万元。

  构建“党建+”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152家,建立合作社党支部45个,设立产业党小组375个。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队伍,年内调整村党组织书记5人,储备村级后备干部437名。开展“三培两带”行动,把1362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820名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122名党员致富能人、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村干部。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