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清水河白云高远,天蓝得一尘不染,还没有下过几场透雨,漫山遍野都只铺了一层绒绒的绿色。作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清水河县境内山多沟深,梁峁相连,水土流失严重。虽有黄河、浑河、清水河、古力畔几河4条河流流经境内,但水低地高,土地零散,难以利用。
作为自治区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面对如此自然条件,怎样才能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过上好日子?清水河县在兴办特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探索中给出了答案。
苏保元:我还能站起来
老牛湾镇菜不浪湾村的苏保元在自家院子坐着轮椅悠闲地晒着太阳,一支4脚的金属拐杖立在旁边。院外圈舍里一头猪在酣睡,院子围栏里养着7、8只鸡,角落一个3立方米左右的鸽笼里10对雪白肥壮的鸽子咕咕叫着,给宁静的小院更添生趣。老伴儿樊玉花在窑洞里打扫卫生,虽说只是石板铺的地,但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见有人来,樊玉花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苏保元也见缝插针地和我们聊上两句。
原来,生病前苏保元是个要强的人,地里家里都是一把好手,还买了手扶拖拉机。2016年的一天苏保元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这一病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五六万饥荒。原本红红火火的小日子一下陷入了困境。
2017年,苏保元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第一书记、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天天往他家里跑,给他带来扶贫政策,帮他办下各种补贴。
“我老伴儿现在有二级伤残补贴每个月108元、护理补贴一年1300元;我们家还种了5亩黑黍,不算收成每亩就可以补贴150元;村里还把我聘成了护林员,每个月能开300元;我们还在企业里入了股,每年能有600元分红;还有低保……我们两个人一年收入个1万3、4应该是没有问题了。”老伴樊玉花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下今年的收入,脸上满是笑意。
“今年,村里又联系企业给我家免费发了10对鸽子,我们只管养就行,到时候公司管回收。听技术员说,这10对鸽子一年能孵160只,企业18块钱1只收,这样一来刨去成本又能多收入2000来块呢,我们家今年人均收入稳定超过脱贫标准了,剩下的就是安心养病了。”苏保元流畅地表达着。
苏保元嘴里的鸽子,是清水河县吸引能人回乡创业带动脱贫的项目之一。在外闯荡多年的苏志军回乡创办了内蒙古博煜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成肉鸽产业项目,项目由企业为村民和贫困户免费发放10对肉鸽,并配套鸽笼,进行养殖技术培训。
所产幼鸽体重达标后由公司按每只18元的价格回收,同时每回收1只鸽子公司还会给村委会提成1元用于项目管理和扩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已经为菜不浪湾村80户村民包括21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了种鸽。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村庄,没有劳动力的可以养鸽子,有劳动力的还可以来企业工作,菜不浪湾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采访结束,苏保元非要送我们。他右手拄着拐杖,樊玉花扶着他的左胳膊挪到院门口,大声说:“我还能站起来。”
白利军:没想到成了小老板
“早就听说养牛挣钱,可是咱不会养,又没有本钱啊,只能干瞪眼。”宏河镇牛玉何的话道出了一直对养殖业持观望态度的大部分贫困户的心声。
一方面是贫困户没技术、抗风险能力差,不敢对养殖业进行过多投入;另一方面是扶贫和各种优惠贷款政策提供的资金该如何才能让贫困户用到刀刃上,实现长期收益?成为摆在清水河县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清水河县的办法是:引进和创办专业的养殖企业,打造养殖基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贫困户以扶贫或贷款资金购买牲畜,交由企业代养,享受分红收益,既不需要技术又可坐等分红。
弄明白了托养模式的牛玉何一下子就签了1头奶牛和50只土鸡的托养协议。
在韭菜庄乡天井子村种猪肉猪繁育养殖基地初见白利军时,个头不高长相敦厚的他让我们误以为是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通过介绍才知道他是合作社的股东,还是技术员。
白利军的经历连他自己都没想到。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也挣不上几个钱,前几年又患了青光眼,工也打不成了,就回来替人喂猪,成了贫困户。”说起过去,白利军显得很自然。“大家听说我养猪养得好,几个有猪的人家就来找我技术入股,再加上县里各种政策的扶持,给我们提供圈舍,干脆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专门养猪。去年我们5个人一共收入了10来万元。”
白利军由贫困户一下子变成了股东和小老板,而且他养的猪仔出栏后还将由乡里统一收购再发放给其他的贫困户养殖,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在清水河县着力打造的万圣万头奶牛养殖、同源万头肉驴养殖、昌隆万头生猪养殖3大基地,“企业+贫困户”的托养模式已广泛铺开。除了托养带来的红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村民还可以就近就业,拿到另一份工资收入,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在清水河,每年都会有更多的脱贫户退出托养,也会有新识别的贫困户加入托养,不断循环间,为贫困户“托”住了生活的“底”。
改变农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养殖模式,清水河县的养殖业带来了效益,让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苏志军: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很有信心
除了为贫困户和当地村民提供种鸽外,博煜公司还通过租赁荒坡建成了2500亩的林果基地,以种植海红果为主,以前的漫漫荒山如今已经变成了林海果园。
“现在我们季节性用工能达到1万多人次,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个人1年在我们基地临时务工收入能达到1.5万元左右。我们还打算搞深加工和采摘旅游,到时候还能提供更多的岗位,动用起全村的劳动力。”说起下一步的打算苏志军很有信心。
在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万兴宇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熟练地将葡萄装箱,码放整齐,等待货车运出。
占地400亩的葡萄基地主要以种植葡萄和樱桃为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融入产业链,建立稳定利益联结。通过代养商品鸡、优先吸纳周边贫困户就近务工、流转土地、定向收购农产品等使贫困户获得资产性、劳务性、财产性和生产性4个方面的收入。仅用工一项,公司就可提供就业岗位230个,其中为30名贫困人口提供常年务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以上。到2020年葡萄基地达到规模后,可提供就业岗位600个以上。
通过转变传统的种植业模式,采取新的土地流转、“企业+农户”的模式,清水河县突出发展香米、黄米、海红果、香菇、糯玉米等各具特色的种植产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更让传统的种植业换发了新活力。
韩连生:现在成了村里的红人
清水河县北堡乡老牛坡村位于明长城脚下。这个村1937年10月秘密建立的党支部,是内蒙古在蒙晋交界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晋绥边红色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2017年,经过重新开发和规划,清水河县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学习的人,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看着家里为夏天旅游旺季的到来而新盖起的两孔窑洞和整饬一新的院落,作为红色旅游最早的受益者,脱贫了的韩连生两口子对未来生活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期盼。“真是一辈子也没挣过这么多钱啊。去年仅一个夏天我们老两口就收入了2万多,今年我们打算把规模扩大1倍,收入也能跟着翻番呢。”
今年61岁的韩连生患有老年退行性关节炎,一直干不了重活,家里的几亩地全靠老伴张三美1人。
“每年都是人家锄了我这儿还没种,人家收了我这儿还没锄,累得我1个人只能边哭边干。”老伴儿张三美对以前的日子又怕又恨,“赶上年景好1年能挣个2千左右,不好的话1年都白干了。虽说享受各种补贴政策,但总是靠帮扶和政策也不是办法。”
现在好了,村里今年搞起了红色旅游,村委会让韩连生老两口给前来学习和旅游的人做做农家饭啥的,连桌椅板凳都是村委会借给他们的。没想到这一弄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去年我们家4张桌子都没有闲着的时候,天天爆满。家里攒的那点鸡蛋和肉什么的根本不够用,附近几家的都被我们家买光了。这不,去年看到我家挣了钱,村里的陈二仁、潘七小都来和我取经,回去也都弄起了农家乐,就等着今年大干一场呢。”韩连生现在成了村里的红人。
随着清水河县电子商务进村项目的实施,韩连生家又办起了小超市,做起了电商,平常帮乡亲们买点日用品、农机具再代卖点土特产,1年又能增收个7、8千。
旅游业是清水河县最具潜力的特色产业之一,清水河县坐拥老牛湾黄河大峡谷壮美的自然风光与老牛坡悠久的革命历史,有着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清水河县将重点发展农家乐餐饮、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商品销售、民俗体验几大乡村旅游项目,辐射、引导贫困户进入旅游景区成为产业工人,实现增收致富。
李军:12345+N
“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变输血为造血。没有产业的发展带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缺乏产业支撑脱贫也会难以为继。”清水河县副县长李军说。
清水河县紧紧抓住产业这个龙头,除了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对口帮扶,更是形成了“12345+N”的全县农业产业多点开花结果的发展新格局:即1个加工区、两大旅游区、3个万头养殖基地、4条产业带、5大地理商标证明产品和N个产业示范点,通过产业带动,共覆盖农户近4万户,辐射带动近4千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种养殖业和旅游业分别带动3242户和34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通过创办现代企业,改变传统产业,清水河县的产业脱贫致富路已经铺就,更多的新项目正在酝酿: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
——兴办扫帚加工厂,把漫山遍野的“龙须”利用起来,鼓励人们采摘、种植、到企业工作;
——制定米醋生产统一标准,集中每家每户生产米醋的力量,实现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举办特色水果采摘节,为村民打开农产品销路的同时给他们更多和城里人的交流机会,开阔眼界,转变守旧思想……
人还是那些人,地也还是那块地,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让清水河县的父老乡亲正在逐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开始变得触手可及。(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相恒义 郑学良 肖振英 皇甫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