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能治病更能治贫村主任带头种“药”探索致富法宝
内蒙古新闻网  18-07-09 13:08  【打印本页】  来源:未来网

  “返魂草是多年生的药材,一年种植六年受益。去年我们栽植了2000亩,第一年亩产可达500公斤,第二年到第五年是产量高峰期,亩产可达800公斤,和我们签订下单的药企每年在全国的需求量为7600吨,以每吨1200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所以杜拉尔村的运魂草完全不愁销路,效益也是十分可观。”一进村,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天池镇杜拉尔村村主任魏向春就向记者欣喜地介绍他们的致富“法宝”——返魂草。

  魏向春(左)在介绍返魂草

  杜拉尔村种植的返魂草未来网记者赵亚超摄

  魏向春告诉记者杜拉尔村的土地是有限的,年复一年的种小麦、种油菜,单位面积产量也是有限的。小麦、油菜的产能虽不像玉米一样过剩,但价格同样没有更大的升值空间,结构调整也是势在必行。

  高度的责任感让一贯追求完美的魏向春静下心来规划杜拉尔村的发展蓝图。他总结到只有充分发挥杜拉尔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才能让杜拉尔村摆脱传统种植和思维模式的束缚,走出小富即安,小步即满的发展格局,与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模式接轨。

  为此魏向春用一年的时间,自费到全国各地寻找适合杜拉尔发展的好项目。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了解到种植中草药返魂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这很可能就是最有利于杜拉尔发展的好产业。

  魏向春告诉记者,返魂草生长于阴湿山坡林下、林缘边、河套岸边及路旁湿地处成片生长。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涝、怕干旱,耐寒性较强。天池镇辖区地质条件和温度都适于优质返魂草的培育。

  种返魂草不仅正适合杜拉尔的天然气候,而且种植返魂草一次投入可有多次产出,一次种植就可以有4-6年的持续收入。而且种植返魂草的亩效益在3000元左右,这远远高于小麦和油菜的种植效益。更主要的是返魂草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祛痰,镇咳平喘,用于肺内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市场需求量非常大。

  据魏向春调查,全国药品市场对返魂草的需求量在每年7000多吨,而每年全国各地的市场供应量仅为3500多吨,有一半的市场缺口,种植方在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有了明确方向后让魏向春十分高兴。为了更快学到种植返魂草的技术,50岁的魏向春只身来到吉林通化,以一名打工者的身份到当地药农家学习返魂草的种植技术。这种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魏向春为了不错过每一个种植细节,观察到每一道生产工序,他吃住在药田地头的窝铺里,那期间,他与毒蛇、老鼠同眠共枕都是常有的事,最终他的刻苦精神打动了当地的药农,药农也毫无保留地把种植经验讲授给了魏向春。

  在一年的时间里,身体健硕的魏向春体重一下由170斤锐减到130斤,性格爽朗的魏向春回来对爱人说:“还是学习好啊!既能学到真本事,还能免费减肥。”

  回乡后,魏向春在杜拉尔村试验种植100亩返魂草一次成功。

  种植成功后,他首先联系了村里5个种粮大户成立了慧泽中草药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当那些贫困户还在羡慕这些种粮大户又有了发财机遇的时候,村里的17户贫困户突然接到了村委会的通知,他们都被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为17个贫困户每户分配10亩田种植返魂草,并为每个贫困户免费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贫困户只负责10亩药田的田间管理。这样每个贫困户不仅每年能得到社里的分红,平时还可以到合作社里打零工,每天的工时费为130元,这对于那些贫困户来说,无异于天大的喜讯。

  贫困户在采摘返魂草未来网记者赵亚超摄

  据魏向春介绍,2017年天池镇又整合政府扶贫专项资金60万元投入合作社,每年每户连续四年按照7%分红,2020年合作社在将该笔资金归还。采用“镇政府引导+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模式,通过扶持专业合作社,带动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

  返魂草的种植产业初具规模,但是闲不住的魏向春又开始了新的探索。阿尔山市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在魏向春看来,杜拉尔村也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搞观光农业,走农业加旅游的科学发展之路。

  魏向春的想法就是将村里返魂草种植结合杜拉尔的优良生态,将全村2万亩的耕地全部种上返魂草,配合阿尔山每年的圣水节、杜鹃节、冰雪节、油菜花节,举办杜拉尔的返魂草节,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到杜拉尔欣赏和拍摄返魂草花卉。结合旅游,在杜拉尔搞深山探险游、民俗体验游、风景观光游,因为阿尔山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亟需有杜拉尔这样的辅助镇村来承载游客。

  目前,杜拉尔村已经被魏向春打造成种植基地,专门为阿尔山市提供园林花卉。(记者赵亚超)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