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通辽市扎鲁特旗针对点多、面广、纵深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的实际,积极探索构建“智慧扶贫”模式。2017年,在通辽市率先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了集统计分析、动态管理、绩效评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体的“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进一步推动了扶贫工作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了大数据、大扶贫的深度融合。
一、建立“大数据”平台,信息完善做到“零差错”
一是开发建设“大数据”平台。针对贫困地区与贫困户的基础情况复杂多变,摸排和分析人工操作难度大,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掌握贫困人口信息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紧扣全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要求,以帮扶工作动态采集信息、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信息及行业扶贫数据信息为基础,建立了具备干部管理、信息提醒、帮扶对接接、组织宣传、数据分析、帮扶推介、供需匹配、扶贫评估、阳光扶贫9大功能的数据平台,将数据、统计、反馈等基础工作通过“移动端+数据库”整合完成,做到了指挥调度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提升了精准扶贫管理功效。二是健全完善贫困户信息。将精准识别出的建档立卡贫因户4844户、11045名贫困人口的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条件、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扶干部等60余项数据及17个行业部门相关数据录入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帮扶干部不间断的入户了解核实上传,及时更新完善扶贫对象网络数据库,并与民政、财政、残联、社保、工商、不动产等部门多元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实现贫因户信息精准、完整。三是创建二维码电子档案。按照“一户一档”标准,为全旗48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置二维码信息案,帮扶于部只需通过手机“扫一扫”功能,便可了解每一个扶贫户的收支台账、家庭情况、享受政策、帮扶责任人等信息,并依贫图对象实际需求,提供精准帮扶,不断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数据平合运行以来,共收录4844户1104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各项相关信息数据61358条,进行各类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估等工作20余批次。
二、强化统协调,工作推进实现“零距离”
一是帮扶干部监管实现“零距离”。成立脱贫攻坚指挥中心,下设“一办七组”,实行“划区作战、分片包联”的工作机制,选派239个驻村工作队,27名处级领导、1885名驻村干部和207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并将帮扶责任人基本信息全部实名制采集录入大数据管理平合,驻村于部通过登录“扎鲁特扶贫”手机APP与脱贫指挥中心无对接,通过信息查询、千部定位纪实上传、预警提醒,实现了对帮扶干部的动态监管。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的动态监管作用,推进脱贫攻坚“日督查、周巡查、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工作机制和处级领导轮日督导调度、苏木镇场党政一把手遍访辖区所有贫困户嘠查村每月召开议贫会三项制度的全面落实,在节约行政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千部管理、贫因户帮扶效能。裁至目前,该旗1885名包联于部通过APP终到93427人次,上传帮纪实37946条,数平合发布异常提醒170余条,督导信息337条。二是都扶干部服务实现“零距离”。在储备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情况信息的基础上,帮扶干部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过程中,在“扎鲁特扶贫”手机APP“帮扶纪实”模块中,将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以影像资料形式进行上传,并将带扶过程中需要向上级反映或需要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模块”以反馈上报,大数提平台在完善贫困户信息的同时,收集分析各类问题,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理,实现了整个帮扶工作过程可视化,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推进效率。大数据平台运行以来,共收集各类上报问题16项,解决难题950余件次
三、强化问题导向,政策落实力求“零失误”
制定“扶持政策菜单”(构建“3+3+3”9种扶贫模式,即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和金融扶贫3种传统扶贫方式,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和就业安置扶贫3种政策扶贫模式,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生产收益扶贫和社会扶贫3种新型扶贫途径;出台“6保6助2托”14种救助兜底政策,“6保”即五保、低保、医保社保、业保及商业保6项政策,“6助”即残疾人教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就学教助、法律援助及科技援助6项政策,“2托”即托老、托幼政策),整合大数据平台贫困户家庭状况、劳动能力等方面信息,与民政、教育、财政等部门数据进行对接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精准识别贫困户需求,精准投放扶持政策,并对扶持资金、项目落实情况及投放效果进行动态跟踪监督,通过大数据平台“统计分析”模块进行多维度分析,准确掌握扶贫项目进展和作用发挥情况,及时调整政策,避免项目落实不力和资金浪费,从而实现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借助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投放政策3项,受益贫困户1882户、4718入;调整政策4次,涉及贫困户6726户、1576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