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脱贫攻坚
内蒙古新闻网  18-07-10 15:30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扶贫开发宣传平台

  近年来,磴口县不断创新思路、强化举措,以产业扶持为主,为沙区贫困群众量身制定了一批脱贫举措,确保了脱真贫、真脱贫。

  一、发展林下经济和蒙中药材产业促进精准脱贫

  “造林”与“致富”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磴口县把林业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工程紧密结合,扩大重大生态工程贫困人口参与范围,将各项林业补贴政策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倾斜,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形成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局面。

    充分利用林下资源,蒙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利用沙区适宜种植中草药材的独特优势,建立5万亩以肉苁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在治沙先锋植物梭梭林下人工接种沙生中药材肉苁蓉,并逐年增加甘草、连翘、牛蒡等中草药材种植面积。2011年磴口县王爷地公司建成年处理6000吨鲜中药材中药饮片厂,通过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加工肉苁蓉、甘草、锁阳、枸杞、黄芪等21种内蒙古道地中药饮片,开发以肉苁蓉为主要原料的御品苁蓉茶、苁蓉颗粒饮品、苁蓉礼品、苁蓉粉、切片等五大类20多个产品。

  因地制宜利益共享,产业带动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为解决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企业采取异地搬迁,投资建设住房、配套水电,解决子女就学,自愿搬迁,长期定居公司基地。每户承包耕地100亩左右,自主种植农作物或中药材;企业在完成沙地平整、梭梭栽植、肉苁蓉人工接种等前期工程后,与农户协商,将部分肉苁蓉对外承包,每户300亩,让农户实施中期管理及后期采收,让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促进精准脱贫

  特色养殖助力脱贫。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合理开发”的模式,大力发展饲草种植、特色养殖。目前,已投入各类资金20多亿元,建成了以圣牧高科、草原宏宝等为代表的30多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合作社和以晶烨、云海秋林等为代表的42万亩无污染饲草料基地,有效盘活了乌兰布和沙地资源,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形成了合理有序经营沙漠的新模式。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吸收生活有困难、养殖积极性高的农户进入养殖合作社,承包圈舍,集中饲喂,订单销售,分户经营。企业根据养殖需求,大面积种植饲料玉米、优质牧草,供应合作社及农户养殖所需,并给予资金及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及时回收符合沙漠苁蓉羊标准的肉羊,收购价不低于或高于市场价,将农户收益与养殖效益相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中小型规模养殖户人均收入由2010年2000元提高到2017年的5000元。

  水产业养殖提高养殖户收入。磴口县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芦苇、蒲草种植加工及水禽、鱼蟹虾养殖繁育等适水产业。目前,磴口县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5万亩,年产水产品总量3192吨,实现产值5829万元,养殖户户均收入由2010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2.3万元。

  三、光伏、有机农业示范产业结合易地搬迁促进精准脱贫

  借光治沙,实现光伏产业与脱贫攻坚互融共赢。依托乌兰布和沙区丰富的光照资源,磴口县抓住国家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机遇,从2015年开始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把光伏产业与贫困户、企业紧密联结,贫困户既可通过光伏发电长期受益,在光伏园区内通过生产经营、打工服务、租赁入股等多种途径实现稳定增收。先后引进国电、国华、昌盛日电等企业入驻乌兰布和沙漠,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企业利用光伏板的遮阴效果,在沙地上种植沙生植物,建设农业大棚,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12000亩,完成投资22亿元,装机容量达220兆瓦,年发电量3.6亿度,光伏园区已经成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国家级光伏治沙产业园。

  种养结合,培育壮大特色沙产业。磴口县与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利用仁创科技集团“生泰保水砂”种植技术进行沙漠改造及盐碱地改良。目前,已成功种植沙漠水稻1000亩,并配套发展稻田鱼、稻田鸭、稻田鹅及小龙虾、螃蟹、泥鳅的养殖,在沙漠水稻中引入流水循环养殖技术,初步形成了种养结合的有机农业示范系统。已形成“沙漠治理+光伏+设施农业”3500亩、“沙漠治理+光伏+水稻+稻田养鱼”1500亩、“沙漠治理+光伏+沙生植物”7000亩的规模。借助光伏和有机农业示范园的产业优势,2017年磴口县在光伏园区规划了光伏小镇移民搬迁工程,计划在光伏园区集中新建住宅400户,住宅顶部设置光伏发电板,实现居住和发电双重作用。现一期工程100户主体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每户建筑面积50平米,计划从乌兰布和沙区和乌梁素海农场等重点贫困地区移入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四、发展沙漠旅游业带动精准脱贫

  依托特色产业,做精做活沙漠旅游业。按照“旅游强县”的目标定位,磴口县不断加大沿沙一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将光伏园区、圣牧有机牧场、葡萄酒庄、中草药基地、仁创水稻等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成果打造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并以乌兰布和沙漠、纳林湖、金马湖、万泉湖等沙、水资源为依托,引入沙漠越野、沙漠垂钓、湿地漂流、低空飞行等特色体验项目。

  延长产业链条,打造沙漠旅游发展新模式。将沙漠中的华莱士、番茄、有机奶、肉苁蓉、葡萄、有机鱼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作为旅游产品包装销售,同时,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森林环境、民俗风情、休闲养生等资源,开发建设度假、游憩、疗养、保健、养老、娱乐、体验等旅游休闲养生产品,打造进梭梭林氧吧、品天然美食、赏自然美景的旅游养生品牌,打造一流的沙漠体验、森林养生基地,带动周边农户或引进农牧民,开展农家乐,住农家屋、品农家菜,结合基地生产开展参与式农事体验活动;利用基地的中药材、养生饮食,开发休闲养生产品、土特产品销售服务,实现市民进基地、农户脱贫增收入的目标。

  2017年,沙区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为农牧民和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0个,沙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沙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到全县的80%。

  在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的进程中,磴口县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理念,依托沙、水、光、热等资源优势,顺势而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光伏发电及生态旅游等产业,综合治理和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18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在发展沙产业的带动下,沙区贫困人口已由2844人降到了200多人,全县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4年的15.7%降到0.59%,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并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曾经制约地区发展的“沙害”包袱已经逐步变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实现赶超升位的“沙金”宝地。


[责任编辑: 徐沛瑶]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